自北京出台2016年中高考改革方案,将高考英语减少50分后,各地纷纷以此为风向标,甚至出现英语无用论等传闻。虽然上海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但不少学生和家长都采取观望态度,随时做好应变准备。那么,曾经的重头学科—英语到底会何去何从呢?近日,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蔡基刚教授做客英孚教育“遇见全世界”语言文化教育巡展,为到场学生和家长解读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趋向。 大学普遍英语授课 蔡基刚教授认为,北京市出台高考英语降分方案并不代表我国的教育不再重视英语,相反,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可以解读出英语教学更要花大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运用英语到科研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孕育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就决定了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的重要性。”蔡教授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上海市已经有相关体现,比方说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就有超过50%的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同济大学也有近300门全英语课程,而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国际合作的大学的出现也是很好的例子。如今,我们更加强调运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因此从这一角度,实际上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是更上一层的。 顺利学习遭遇瓶颈 一直强调英语教学的我国,其实际英语水平却一直不容乐观,在国际英语教育集团2013年公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标明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这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瓶颈又在哪里?蔡基刚教授分析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词汇量匮乏,词汇量少直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自然更不用提科研能力了。 蔡教授说:“外语学习者想要比较顺利地阅读中等难度的文章,一万的词汇量是基本要求,而我国的高考考试词汇量的要求是在3500左右,那就意味着学生进入高校后要增长近7000词汇量,这一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非常吃力的。反观其他国家,比如日本规定大学生的词汇量在13200词、俄罗斯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词汇量要求在15500,其差距不言而喻。” 蔡教授还表示,词汇量导致的整体英语水平欠佳的问题在大学非常显著。词汇是最大的根本。以复旦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的英语文章仍然缺乏思想深度,原因还是在于词汇量太少,无法支撑他们文章的立意高度。学生现在需要的是跟上国际水平academic English(学术英语)而非survival English(实用英语),这样才能吸收到尖端研究成果,并为己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