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专家观点_

让童谣和儿歌伴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语言

时间:2014-04-09 10:52来源:英蕊少儿英语网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教婴幼儿说话,对婴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历来受到家长的重视。 大部分父母从孩子降生之时起,只要孩子醒着,就不停地对孩子说着话,不论孩子是否能够听懂;当孩子能听懂简单的话时
 教婴幼儿说话,对婴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历来受到家长的重视。 大部分父母从孩子降生之时起,只要孩子醒着,就不停地对孩子说着话,不论孩子是否能够听懂;当孩子能听懂简单的话时,父母常常希望他们“对公公笑一笑”、“给妈妈来个飞吻”;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 “跟阿姨说拜拜”、“喊爷爷,爷一爷一”……所有这些做法无疑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是有利的。但在婴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有些父母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 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虽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却具有普遍性。

错误的观念认为,口语像呼吸、心跳等生理现象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到3岁时,在没有大人教的情况下就能够学会流畅的说话。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口语学习听之任之,至少在孩子进人小学之前不会刻意教他学习如何说话。这些父母将对孩子语言教育的重点放在教他学习儿歌、童谣、古诗和故事等上面,他们认为,能背出多首诗歌、童谣或古诗是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表现。如果哪家的孩子能在大人面前结结巴巴地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孩子往往成为众多家长夸奖的对象。

的确,婴幼儿语言获得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的,但据此认为 “婴幼儿的口语是本能的,不需要教就可以自动获得的” 实际上颠倒了婴幼儿期语言学习的主要任务。婴幼儿语言学习的核心是口语交际能力,看似婴幼儿毫不费力地获得了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 婴幼儿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经过多次练习听和说、不断地自我纠错才获得的。离开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离开了婴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婴幼儿口语的发展无法顺利进行。一个仅仅靠看电视的被动学习的孩子是无法获得正常的语言的。

研究还发现,即使到了学前晚期,孩子的语言能力也远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一些语言交际技能缺乏。例如:他们尚难以持续保持同一话题,使该话题深人下去。他们对他人的反馈较少作出反应,也很少对别人的话作出反馈,如他们的交往行为往往前后不一,交流出现困难时,也很少请别人解释清楚,特别是当听话人出现疑惑时他们也很少及时修补自己的言语。直到上小学的相当一段时间后,他们才能够通过点头或发出“噢,哦”声音,表明自己在认真听或者理解了对方的话。婴幼儿在交流中需要明显的说话结束的信息才会轮流说话,通常前一个人说完后有一段时间的停顿,无人说话,当两个以上的人参与交谈时,轮流显得更加困难。此外,尽管一些孩子已经有不少打电话的经历,但通过电话交流对于 他们来说还很困难。他们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交谈,即使是年龄较大的幼儿, 也经常使用不适当的话或手势参与。

一个4岁的孩 子在电话中回答爷爷问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爷爷:你几岁了?
孩子:(伸出4根手指)就这么大。
爷爷:多大呀?
孩子:(还是伸出4根手指)就这么大。
爷爷:就这么大是多大呀?
孩子:4岁。我要换一只耳朵啦,好不好?
爷爷:好的。是不是你的耳朵累了呀?
孩子:是的,(指着他的左边的耳朵)这个耳朵累了。

在回答爷爷的话时,孩子用“伸出四根手指” 说“就这么大”, “指着左耳朵” 说 “就这个”,好像爷爷就在自己的身边,能够看到他做的手势动作一样。

短小精悍的、趣味横生的童谣和儿歌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发音能力,但这些童谣和儿歌是婴幼儿在游戏中伴随学习的,是游戏的一部分或游戏规则,此时婴幼儿感兴趣的是游戏而不是学习这些童谣和儿歌。爸爸或妈妈一抱着孩子就教他学儿歌甚至背古诗、成语,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浪费他游戏的时间,剥夺了他的欢乐。由于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无法理解儿歌、古诗的内容,只能通过形式记忆,这样机械教孩子诵读他无法理解的内容,如同直接教孩子掌握概念的定义一样,是没 有效果的。一位试图如此做的父母,除了空洞的言辞和孩子鹦鹉似地背诵外,将一无所成。来自《0-6岁小儿语言教育》作者 周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