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孩子“数学能力差”而苦恼。他们会因此而给孩子“补课”,但往往又发现,自己怎么教都教不会孩子!应该承认,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从儿童心智发展的整个过 程来看,差异的存在显然是正常现象。而在数学学习领域,这种差异性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儿童的数学学习和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密切。换言之,数学这个学习领域也就最容易表现出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即使是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会有差异。如果自己的孩子数学能力“差”,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请注意: 在这里我们给“差”加了引号!这是因为儿童数学能 力在他们心智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他就一定是“差”,更不能给他贴上一个“数学能力差”的标签。否则, 不仅对孩子心智的发展不利,对家长的心态也不利。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同 样的规律和步骤,即从动作水平的操作到抽象水平的运算。而在 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别 人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飞跃”。对于这样的孩子,用“拔苗助 长”的方法显然是不能奏效的,反过来,成人应该采取承认、跟随和等待的策略。 首先,承认孩子的发展水平。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能够算 “几加几”,而自己的孩子却还要借助于手指,就觉得很恼火,甚至 粗暴地阻止孩子用手指算,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孩子这样 做,恰恰说明他的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依赖于动作的阶段。 其次,跟随孩子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要提供适合孩子现有水 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密切注意其发展的表现。在适当的 时候,我们可以向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我们还应该拥有一份等待的心情。要相信,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发明”。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创设适宜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等待他们的发展。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停留较多的时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具体经验,使得他今后的发展建立在更为 坚实的基础之上。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或老师说,某某孩子的数学能力超群。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 不可否认,会有少数数学能力超常的孩子存在。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其独特的发展表现。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既表现为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也表现为发展的优势 领域不同。有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数理逻辑能力,也有的孩子具有 较强的空间方位能力,还有的孩子具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天赋。这 正是每个人的独特性所在。只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较多关注人们的数理逻辑能力,所以才导致具有这方面能力倾向的孩子被贴 上“聪明”的标签。 在我们这个重视 “数理逻辑能力” 的文化背景下,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数学能力,希望知道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具有数学方面的潜能。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数学潜能的问题呢? 首先,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儿童的数学潜能0因为如 果把所有的儿童看成一个整体,那些“不教自会”的“数学超常”的 孩子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而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也同样 具有发展的潜能。 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和鉴别“数学超常”的孩子。不能仅仅凭这个孩子会算很多题目就断定他的数学能力超常,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父母教出来的。而对于那些父母没有教过的问题,他们的反应和平常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所指的具 有超常数学能力的孩子, 通常具有一种对逻辑关系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抽象能力。他们能够很快地领悟事物之间的逻辑或数学关系,并进行抽象的思考。而这种能力是很难直接教会的。 最后,对于数学能力超常的孩子,我们要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其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异性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 这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儿童的数学学习和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密切。换言之,数学这个学习领域也就最容易表现出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即使是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会有差异。来自《0-6岁小儿数学教育》主编:张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