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0岁开始的语言发展”、“语言天才从婴儿开始”之类的提法,于是有人就提出质疑:孩子的语言启蒙是否从出生就开始了呢? 无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语言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孩子一出生, 语言发展就已经开始了,其中从出生至1岁半是前语言期,又称口语预备期。婴儿出生1周后,就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这是因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了声响需求,并能从各种声响中产生“诱发效应”,从而很快能通过声音辨别出说话的人是不是母亲。婴儿还通过发出“呜”、“啊”等声音以及不同的哭声来表达其沟通意愿,有时仅仅是玩弄自己的发音的器官,以满足自我娱乐的需要。这些初步的语言沟通技能是以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练习来体现的。这个时期,母婴之间咿咿呀呀看似没有 意义的对话,但对于大脑正处于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时,爸爸、妈妈通过猜测理解他们的要求,并积极“应对”孩子的“语言”要求,可以有效地激发孩达表达语言的愿望,为他们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如果缺乏必要的母婴交流,婴儿一般会迟于有母婴语言交流的同龄儿,且发音不清,表情不丰富。从这种意义上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由于语言交流环境的存在,婴儿的语言发展已经开始了。 有关儿童语言发展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语言发展从胎儿 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更为广泛的说法是从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因素的角度来谈的。语言发展需要同时具备3个最基本的条件: 健全的大脑、良好的听力以及完好的发音器官。上述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比如口腔唇、腭裂、舌系带过短、听力器官损伤、患孤独症的孩子、大脑语言区部分受损等。 因此,孕期适当的营养与正常的胎内环境也是语言发展必需的预备,保障大脑、听力及发音器官的健康,是语言能够正常发展的前提。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必备因素,而缺乏语言 的剌激或刺激不当同样会压抑儿童说话的积极性。正常的遗传条件,正常的环境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才会从呱呱落地的时候 稳歩开始。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孩子开始 “像大人一样说话” 作为孩子语言发展的起点,而是要从孩子的出生之日起,就从促进其 语言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与孩子之间的言语交流。宝宝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与宝宝说话,可以是日常的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让他从一出生就接触“有声音”的环境。例如:在睡觉时,可以告诉宝宝睡的是什么颜色的被子;在穿衣时,告诉宝宝穿的什么衣服等。宝宝对这些语言信息的接收就像一个黑箱,储存的越多,以后倒出来的东西就越多。而在宝宝能够开口说话之后,多让宝宝学习说出自己的需求,哪怕是最简单的词语,如 “抱抱”、“尿尿”等简单的词。或许,此时他的发音还不清晰,但父母仍要多多给予奖励,也要有点耐心,使宝宝有信心继续经常学习说话。来自《0-6岁小儿语言教育》作者 周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