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对年轻夫妻带着7岁的儿子去郊游。三人都骑自行车,途经一段泥泞路,夫妻俩骑的是大轮径车,用力蹬就闯过去了,儿子骑的小轮径童车陷在了泥地里。这对夫妻并没有回来帮助儿子, 而只是鼓励说:"好儿子,拿出男子汉的气魄,闯过来。" 就往前走一段,棘在隐蔽处观察孩子如何过泥路。孩子骑不动,只好下来推着走,走几步,用小手柩抠车轮上的泥巴,再推几步,再柩一阵……他们见孩子满头的汗水和泥巴,满身也是泥巴,想去帮一下,被孩子断然拒绝了。当孩子经过艰苦奋斗走出泥泞地时,父母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只说了句:"好!我儿子像个男子汉!"他们三人就又说又笑地往前走了。 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教育专家认为,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就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美国的乔治·范伦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一项艰巨的研究,他跟踪400多名男孩,这其中有不少人生长在较困难的家庭中。范伦在这些人到25岁、31岁、47岁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采访,并采取评分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那些在儿童时代干活多,活动程度高,经受过一定挫折磨炼的人,比一般人与他人相处关系融洽程度要髙2倍,工资报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当然,他们的生活也更幸福、更充实。而儿童时代很少干活,没经过任何挫折和磨炼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者比干活多的人要多10倍,犯罪率也较高。这说明,那些经受过劳动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炼的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抗御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较强,能很快成为社会中有价值的成员,他们懂得怎样生活。 今天的独生子女是一代人中的多数。因此,对他们教育的观念和方法都要改变,应当从我们民族的未来素质来认识这个问题。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祷造一个坚强的灵魂,完善一个人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 它教给我们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感激世界,相信自己;享受痛苦,发现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培养孩子意志,磨练孩子毅力,要让孩子从小明白: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你哭;你对着它笑,它也会对着你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