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资讯动态_

高考英语“降温”的困惑与争议

时间:2013-12-19 10:28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温才妃 点击:
分享到:
作为中国高考三巨头之一的英语,从来都是应试场上分分必较,应试场外与补习、谋利捆绑在一起的热门科目。然而就在今冬,它将迎来首次大降温。 日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高考招生
     作为中国高考“三巨头”之一的英语,从来都是应试场上“分分必较”,应试场外与补习、谋利捆绑在一起的热门科目。然而就在今冬,它将迎来首次“大降温”。
     日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出台。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拟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取社会化考试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消息一出,在网络上不少人为此拍手称快,认为给“英语热”降温反映了中国人逐渐学会理性看待英语的工具性作用;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高考英语改革是一种“倒退”,因为高考英语分数的高低,直接关乎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
     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专家称不能“管中窥豹”,而必须放在一个动态的改革系统中考虑。
     疑问一:“北京模式”是否全国适宜
     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将英语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
     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公布。但浙江、云南、天津等地已在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环节,率先探索一年多考。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不久前也在媒体前表示,外语的满分分值以120分为宜。
     “北京模式”是一个信号,是否会在其他省份推广,一度引起部分家长的担忧。在上海打工的山西籍女士王丽华认为,在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的农村或西部地区,高考科目中唯一一门“有用”的科目被弱化,会使得这些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看来,北京英语退出统考的做法很快会为全国其他省份所效仿。“换句话说,只要无需教育部批准而只需省级部门通过,那么北京模式的蝴蝶效应就会在全国蔓延开来。”
郭英剑表示,像“北上广”这种大都市,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都对英语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适度降温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对于小城市、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英语基础教育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学生学习兴趣会显著下降,教学课程的时数会下降,学校对教师人数的需求也会下降……这些因素自然会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降。在未来大学时代,如何能够与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英语,将是一个大问题。”郭英剑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学习英语要有相同的起点、过程、终点的想法,是由人们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所致。“一个人未来所要掌握的英语能力,应该依据自身的语言天赋、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等条件自主选择。英语退出高考,只是不作考核的要求,实现政府从中抽离,而不是对英语教学的忽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各地依然需要依照课标要求开足开齐英语课程,并列入学业水平测试。”
     疑问二:社会化考试是否公平
     另一则争议来自对考试公平的担忧。北京市居民杨先生质疑,英语虽然退出统考,但仍取社会化考试的最高成绩与高考挂钩,高考尚且发生窃题、舞弊事件,改为社会化考试更何以保证考试公平呢?
郭英剑指出,既然英语分数并不作为参考分,还是要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在语文、数学考试都属于“国家考试”的情形下,单单把英语作为社会化考试,将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困难。
     首先,谁来主导并主持对考生如此重要的英语考试?如果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如考试研究院来主导并主持,如何体现其社会化的特点?如果由相关民间组织,如相关的考试委员会来主持并负责,如何解决其权威性的问题?其次,如何把这个社会化考试做到标准化,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再次,如何考虑并策划周到,使考试本身做到安全完善,而不至于出现不公平乃至作弊等事件?
     而在储朝晖看来,考分形式下的“公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平”。“语文的1分和数学的1分,严格意义上来说意义不同,不能简单相加得出一个总分;不同分数段中的1分之差也不相等,例如60~70分段的1分和80~90分之间的1分意义也不相等。加总分是一个简单的做法,本身就存在问题。”
     他指出,教育部采取按分数计算,只是过渡阶段的一个做法。从长远来看,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英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在自主招生的大趋势下,将英语成绩作为学校、学生双向选择的参考分;二是采用成绩等级化的方式,以A、B、C、D代替现有分数。而后者则是这次高考设计中的讨论要点。“社会化考试的公平固然要强调,但只有打破"分分必较"的录取体制,才能真正避免考试中的隐形不公。”
疑问三:与四、六级如何衔接
     此次高考英语改革的初衷是打破“哑巴英语”,还英语应用型的功能。假设这个条件成立,那么学生进入大学后还要面临四、六级考试,现行的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和未来大学英语教育如何衔接,也是杨先生的一大疑问。
     储朝晖认为,未来的英语教学改革要逐渐避免向分数看齐,朝着注重实际能力应用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就是把英语学习当作实际需要的语言习得过程,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考试工具。
     他举例,1949年以前,中国高校受到经济、政治等条件限制,教材较为缺乏。因此课堂上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教学的方式,促使那个年代的学生的英文实操能力得到了较快提升。“英语学习应该回归到自然学习的本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所需要掌握的英语水平,避免强制性的行政要求。”
     郭英剑对此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就高考英语社会化而言,大学的四、六级考试更应该回归到其原本应有的社会化特征,而不应该由高校限令学生必须参加,甚至还要与学生的学位相挂钩。
     他指出,目前四、六级的弊端不仅在于加剧了英语应试化的倾向,还在于其无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英语学习需求,也影响了教师发挥学术专长,进行更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授课动力。“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在取消或者逐步取消学位与四、六级挂钩的做法。唯有类似如此的做法,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学回归到真正的英语学习轨道上,而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学习英语。”郭英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