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王小平升人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在这段时间里,王小平一直在思考着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个学期翻来复去才学十来本书,自己一个月至少可以读几十本书。她记得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考说过:”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直接成为研究者。”她决定采用这种方式学习,一步到位成为研究者。她早就知道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他说过他一生中收获最大的时期就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给王小平触动很大。她想,我要是采用这种自学方式——研究型学习法,收获肯定会更大。教完一背完一考完一忘完是她所不愿接受的教育模式,她决定从事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一年她才15岁。 全班第一名的”才女”要退学,有了这种想法,她果断地决定退学。那天,刚吃过早饭,她叫住忙碌的妈妈:”妈妈,我跟您商量个事。”她既平静又严肃地把酝酿许久的话向妈妈讲了。 妈妈最初以为女儿开玩笑,等她明白女儿的话不是儿戏时,她一下怔住了,问:”为什么?你在学校出事了?还是有什么不开心?” 听完女儿的想法,她一下慌了手脚。1995年,那时大学生毕业还是国家分配工作。他家住在大学校园里,周围都知识分子,他们的子女,学习好的,为争取考重点大学,读完重点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习不好的,一年考不上大学,还要复读两年、三年,最终也要跨进大学的门坎。更何况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一纸文凭对女儿有多么重要。她苦口婆心地劝女儿,女儿不听,她生气了,让女儿去找爸爸。 当爸爸听完小平的想法后,显出一脸的惊讶。女儿聪慧,自学能力强,但是要打破传统教育学习,这一举动是他始料不及的。再说这种学习方法会适合女儿吗?从心理讲,他不赞成女儿这样做,尽管这种教育从理论上讲行得通,也有人成功过,但是失败了怎么办?那不是耽误女儿一生?他与女儿讨论、聊天,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女儿作任何决定,即使他不赞成,也从不正面否定,他会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把客观事实讲出来,最后让女儿自己决定。 看爸爸不出声,王小平心里忐忑不安:”妈妈坚决反对,爸爸同意吗?”沉默了好半天,爸爸终于开口了,他问她:”做事情,不能光往好的方面想,也要往坏的方面考虑。你知道这样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吗?你放弃了上大学,那就只能是个初中生的文凭,将来你的同学都大学毕业了,那时你还没有成果,你怎么办?你一生怎么办?……这些你想过吗?把这些想清楚了,再作决定。记住一句话:”经过肯定,肯定不了的否定,才是可靠的否定;经过否定,否定不了的肯定,才是可靠的肯定。你自己先否定一番再说。” 这天夜里,王小平翻来复去睡不着,她按爸爸的说法做了,可是她否定不了自己的肯定。她还是觉得应试教育对她实在是浪费时间。如果比在学校学得更多,能力更强.更能出成果,不是更好吗? 第二天,她告诉爸爸:”我经过否定,但否定不了自己。” “你真的考虑清楚了?搞研究可不是简单的事,你相信你现在就有搞研究的能力?” “爸爸,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以前我们讨论问题,你不是也经常夸我思维敏捷,很多时候,比你想得还好吗?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她说。 “如果你真的选择好了,我不会拦你的。”爸爸说:”不过,选择不是儿戏,你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就把你现在的打算、决心录音,今后你的想法有了改变时,可以听听你现在是怎么想的,怎么下的决心。” 得到爸爸的同意,她松了一口气。妈妈还是不答应,很生气,气王小平,也气丈夫。她后来流着泪对女儿说:”平平,你好好想想,你的成绩如果挺差,那也就算了,可你的成绩那么好,全班第一,过两年上个重点大学没问题。可是你……你今后怎么办啊?……”为了让她回心转意,她还打电话叫远在重庆的外婆来劝说,她外婆从小把王小平带大,跟她感情最好。 该用的方法都用了,可无法动摇女儿坚定的心,但是,她还不愿放弃最后的努力。女儿要办退学手续,她建议:“你一定要这样,我去给你办个病退手续。” 她想,当女儿碰壁后,再回学校,这也是条路子,不至于把事情做得太绝。说得很好,可真要给女儿办病退手续,她又不忍心。去学校办手续,她走到半路,又折回来,希望过两天女儿会改变想法。女儿一眼就看穿妈妈的”把戏”,她给妈妈讲:”你不去,我自己去!” 妈妈怕她一去就办个退学手续,只好上路了。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她也想通了,女儿要这样,就让她试试吧,如果此路不通,就让她跟自己学中医,将来也能有口饭吃。 她的班主任听说王小平要办病退手续,大吃了一惊。尽管她教王小平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个学习优秀、清丽秀颀的女生,同样是她的掌上明珠。 王小平办病退,简直割她的心头肉,她不想让她办病退手续,可她妈妈说王小平患了”心肌炎”,她只好一个劲儿抱怨老天的不公。 王小平的目标很明确。离开学校之后,她第一步就是学电脑,她明白在今后的日子里电脑对她的作用将会像手脚一样重要。同时,她认为:“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于是,王小平给自己的学习订了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安排生活。她常常一边看书,一边进行思考,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叫思记。自己每天沉浸其中,有时来了兴致,一天能写1万多字,一般情况下一天也能写下几千字。这是她以前从未有过的良好状态。她还为研究建了好几个自己需要的大型数据库。同样是看书,既可以”读书死,死读书”,又可以读出创新,读出成果。 王小平决心做一个”脑袋长在自己肩膀上的人”。平时,她最爱跟爸爸讨论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时候提出许多新想法使爸爸大吃一惊。初中的老师对她的作文、周记的评价常常”有见地”、”很有见地”。她在新作《本领恐慌》中的把毛泽东的成才奥秘作了番破译,见解独到,可圈可点。王小平选取教育方面的课题,不是单给学生看的,她要写论文、出书,还要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还要有章有节,既讲系统性,又有科学性。 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王小平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写成2万字教育论文《略论大成教育》。教育专家袁俊生看后,认为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后经袁俊生先生的推荐,1998年8月,在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学术讨论会上,共有4个人作学术报告,她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的报告立刻引起轰动,许多专家认为王小平的《略论大成教育》值得研究。这时王小平才17岁。 王小平的理想是既做个学者和作家,又做个学者型演说家。她希望自己的研究得到人们的认可,因而,她要走出来,在大学中做大成教育系列讲座,使大家知道她的理论。 从学术讨论会上回来,她开始着手准备。她家住在学院,她先请几个学生来家里听她演讲。大家听后,一致认为她讲得非常好。一位大三的学生说:”我在学校听过好多演讲,但从未听过这么精彩的演讲。” 初试成功,王小平心里有了底,她问那位大三的学生:”你能不能给我找五六十个人来听我演讲?” 这位大三学生一听,笑了,这没有什么难的,他立马找来一张红纸,写了个具诱惑力的海报,贴在学校的公告板上。 没想到,海报贴出来,居然一下来了80多人,这还是暑假期间。也许因为经过了知识的积累、沉淀,以前在课堂上胆怯的小姑娘,现在站在比自己大几岁的天之骄子面前,仍然显得镇定自如。 她的演讲不时激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个,还有许多大学生称她为王老师。她的演讲十分成功,引起学院的重视,后来由学院出面请她为学生做报告。 那天,一个能容纳七八百人的学术报告厅坐得满满的,有的提前几个小时就跑来占好座位,学校为了维护秩序,居然出动了保安。前来听讲的还有一些教授、讲师。后来有的教授还把她的观点、见解写进自己的讲义中。 王小平的大成教育同时也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河北省《燕赵都市报》请她在该报开设”大成教育趣谈”专栏。原来定好开设10期,可是专栏效果出奇地好,还有人把她的专栏文章全部输人电脑,报社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专栏刊出。她与人合著的《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一出版,就有很多读者评价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学巨著”,”超过了美国的成功学,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大成奥秘》第一次就加印5000本。 《学习的革命》一书出版后,王小平认为此书并不能导致真正的学习革命,因为它还是传统的教育,是传统学习框架内的东西。她相信自己能写出一部超越《学习的革命》的书。从1999年底开始,她花了9个月时间写出一本30万字的《本领恐慌》。”本领恐慌”这个提法来自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时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一个20岁的女孩用一本书给所有人当头一棒:《本领恐慌》告诉人们,如何进行五类修炼,如何提高十大能力,如何使软本领、硬本领协同发展,如何使将本领、兵本领集于一身,以至大成! 书稿写成后,全国20多家出版社争相要求出版,海南出版社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他们不相信如此高深的教育专著会出自一个高中退学、年仅20岁的女孩之手,海南出版社负责人亲临石家庄当面考察,确信无疑后才放心,最终决定首次印数。 3万册。一部学理性很强的专著首次印数3万册,实属罕见。事实说明,王小平是个独辟蹊径的成功者。她不否认自己以后或许有可能重近校园,但前提之一是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二是进一步深人研究时,需要在学校里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来自《亲子教育零距离》 熊小英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