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玩具给朋友,而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该如何改善呢? 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才能获得更多”,培养其互助共享的观念! 分享代表宽容,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故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孩子“懂得分享,才能获得更多”的观念,并且“分享”也意味着宽容的心,意味着同心协力、交往技巧与合作精神,这些就是所谓的“获得”。根据多年的研究观察,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很少需要他们伸手帮助别人的情形,所以他们比较缺乏主动性。 (2) 父母较少灌输助人观念,所以孩子缺乏替他人着想的意识。 (3) 孩子年纪还小,受教育程度不够,故他们还不能真正体会到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设想其思维的能力。 由此可知,孩子的人格发展与理解能力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累积,并且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针对其年龄进行调整。儿童发展专家皮亚杰强调:“吾人所学即所行。”意即孩子所学到的一切,都会成为他日后的行为。简言之,教孩子“懂得分享,才能获得更多”,而他们也将能从分享的过程中,对于他人的感谢与共享而出现愉悦情绪,使其对分享的意义更为深刻,并且一辈子都如此待人。 事实上,“分享”须从孩子的手足开始,若子女有三人,各自相差两岁,则在老大六、七岁之前,建议还是要一人一份。在老三满六岁后,便要教会他们分享的概念。由于年纪太小的孩子要强制他们学会分享,在认知上恐怕会出现障碍,且依照儿童的认知发展概念来说,这时候的孩子,“他我概念”尚未健全,他们只能看见事实但心态却无法感受,因为他看到的事实就是“大家都有,我也要有”,所以建议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父母还是以一人一份物品最好。 等孩子稍大后,父母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分享的重要性,当孩子表现出慷慨的行为时,父母要给予明确的表扬和赞美,如“妹妹很有爱心喔”、“弟弟好棒哦!愿意借中中玩汽车”,从小以正面的话语让孩子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和重要性,借由鼓励来获得他们的认同。 同理他人的心情,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并辅以反问的方式鼓励孩子“思考”。例如,“若姐姐不愿意和你分享玩具,你会难过吗”、“如果你不和妹妹分享饼干,妹妹是不是会很伤心”等。甚至在其他场合,父母也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来自《父母为什么教出小皇帝》 王擎天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