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口才是成功者必备的。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孩子智力的发展是从语言的发展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语言发展是鉴别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孩子好比是一只小鸟,那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分别是孩子的两只翅膀,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只给了他口头语言一只翅膀,直到六年后,才给了他另一只翅膀,小鸟的飞翔自然就要受到影响。 开发孩子学习语言,实际是在帮助孩子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培养人才,使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智能的根本基础。 语言智能是最早被人们认识并重点予以培养的智能。人类从远古以来,就致力于建立一套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即使在今天,信息传媒髙度发达的时代,其核心仍然是语言的传递。 孩子在生命成长的最初六年,是语言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而在这期间,母亲要促进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就要给孩子提供丰富而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孩子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在这方面,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980年,刚刚怀孕的刘卫华得到一本《早期教育与天才》,她如获至宝,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当时刘卫华没有想到,她后来也会继往开来似是而非地充当“民间教育家”的角色。这本书的作者其实很复杂,最早应该是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他是个很有创造力的乡村教师,当他的孩子出生后显得比常人傻时,父亲仍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当然是令人吃惊的,他的傻儿子在八九岁时就能自如运用6种语言,9岁考上了莱比锡大学,23岁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大公无私的父亲把他值得庆贺的试验大力推广,但并未弓丨起人们重视。 当时刘卫华女士手里拿着的是1916年一个日本人写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位学者把西方人对早期教育的研究著作,也就是有关卡尔.威特及其后来几位“民间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一丝不苟地写在了纸上。这本书传到中国,已经有数百个母亲按此方法培养出了早智儿童。 按照卡尔·威特的方法,在刘亦婷15天大的时候,妈妈刘卫华开始给女儿“输入”词汇。刚开始,小亦婷除了专注地凝视和身体的兴奋以外,并没有表现出是否记住了这些词汇,但刘卫华仍然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她很清楚从15天大开始教语言,并不是指望孩子尽早开始说话,而是为了给孩子提前输入信息,让孩子尽早开始积累词汇。因为人类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而语言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词汇。当孩子掌握的词汇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不论他会不会发音,他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将出现一次飞跃。等到孩子的发音系统发育成熟,他早已懂得的那些词汇和语句会像喷泉一样冒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这个时候才开始学习词汇的孩子。就像刘亦婷所经历过的那样。 比如说在给刘亦婷输入词汇方面,对她说的都是规范的语言,基本上不用许多大人对婴幼儿常用的那种“奶话”,比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因为刘卫华懂得:对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是同样的;前者是迟早总要学的语言,后者则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教“奶话”很有趣,但这是代价高昂的浪费。 为何不用说“奶话”的时间给孩子输入一些准确无误的词汇呢?不教“奶话”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只教规范化的语言避免了在孩子头脑里堆积废物,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刘亦婷9个月的时候回奶奶家过春节,妈妈试着对小亦婷发出“把这袋糖果送给奶奶”的指示,并不指出奶奶在哪儿.这是一道3岁孩子的智力测验题呢! 小亦停居然接过糖果袋,在学步车里转过身来,连蹬带滑地挪到几米以外的奶奶跟前,举起搪袋“哎”地叫着要奶奶接,她听懂并执行了超过她月龄许多倍的智力测验题。事实证明,刘卫华的心血没有白费。 由此看出,孩子学习语言,需要母亲为其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孩子学习语言,主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母亲的语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要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母亲的语言修养是一大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