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心,就是一个人努力向上、立志有为的一种心理品质。孩子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有的孩子为什么缺乏这种动机呢?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孩子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父母对他们的上进心不屑一顾。他们不一定缺少能力,但是经常受到指斥、批评,甚至受到讽刺、挖苦,从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干脆就放弃了努力。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自信心降低,而没有自信心就很难有进取心。那种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是建立在对自己、对未来、对现实的信心之上的。 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 三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孩子年龄较小,生性好玩,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这种不懈的追求,焕发出一股不断向上的力量。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实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 本田宗一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汽车修理厂的学徒工,他的梦想是创办一家生产运输工具的工厂。这个目标在心中一旦确立,他就倾其所有在战后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小摩托脚踏车组合工厂。 战后的日本经济十分萧条。虽然情况不太好,但本田宗一郎未曾因此而放弃过目标。他立下誓言:“没有电动机,那么我们自己来研制,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把它做出来。有了电动机,才有我们摩托车的前途。” 经过反复研制,本田宗一郎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地研制出了本田摩托车。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田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已居榜首。 本田终于贏了。而支持他成功的“首要功臣”就是目标的定位。这一人生航线的把握,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罗盘,最终促使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本田的成功启示我们:世界为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动力,动力导致行动,行动必然会实现目标! 旺盛的求知欲更是激发孩子上进心的内在动力。 求知欲是人们探索、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是探求知识的一种内心要求,是追求知识的动力。 爱因斯坦小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他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对他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爱因斯坦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上进心。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要播下能把希望变为现实的种子。当孩子在奋斗目标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进取时,做家长的更应当不断地激励孩子,使他们保持永远的上进心,不断攻克学习的难关,一步步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 鲍威尔•费尔德曼在《成功的孩子们》一书中写道: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生活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你可以通过给孩子以鼓励,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儿成绩予以肯定和赞赏,来让孩子振作精神,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你不必总是对孩子的每种做法都表示赞同,但你应当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坚信,你是他们前进途中的坚定支持者。 “给你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然后肯定和表扬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这是每一个父母的职责。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取得胜利的乐趣,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你和其他成年人聊天时,倘若孩子在场,你可以幸着孩子的面,向对方夸奖孩子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你也可以通过鼓励年少的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在激发孩子上进方面,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要经常给孩子讲成功人士是如何成才的。要让孩子有机会多看些有积极意义的电影、电视、书报,使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要启发他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树雄心、立大志,并下苦功学好真本领,要落实在行为表现上,切忌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青少年善于模仿,加强直观感性的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要使孩子有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人为什么要进步,怎样才能进步;另一方面使他们学有榜样、做有目标。 石头只有在撞击中才能冒出火花,孩子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并使这种外在压力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