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育儿百科_育儿知识_

怎么样让宝宝从生理断奶到心理断奶

时间:2014-10-12 10:10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从生理断奶到心理断奶 国家少年发展咨询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
从生理断奶到心理断奶

国家少年发展咨询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缺乏创造性等。调查中还发现,各种心理障碍中神经症状的比例最大,占42.86%。有些学生因失去了完满幸福的家庭,失去了身体健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等,而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
 
在生理上,父母都知道有一个时期叫做断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逐渐给孩子增加固体食物。而在心理上,你是否知道孩子也要经过一个断奶期呢?
 
“心理断奶”是指孩子存在心理上逐步与父母及其他成人割断关系,并逐步走向自立的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步入成年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心理断奶”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最大,他们向往独立而又难以自立,常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但在行动上却常表现得幼稚和偏颇,一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会气馁、苦闷、彷徨,长此以往,容易变得孤僻、脆弱。
 
良好的“心理断奶”可以促进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此间,父母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漠然视之,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独立成长。因此,如何让孩子快乐、健康地度过断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首先要“心理断奶”
 
“王老师,你帮我去看看琦琦吧!我找不到她了!”吴琦妈妈打来的电话,让班主任王老师一阵紧张。原来,吴琦从小到大,每天上学都是妈妈接送。上中学后,母女俩还约定,每天都要通一次电话。那天,电话断了,妈妈顿时没了上班的心思,怕女儿出事。接到电话的王老师一路找到教室,发现吴琦正在上课,只是手机没电了。接到王老师的电话,吴玲妈妈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都说孩子离家有个心理断奶期,其实家长也有心理断奶期,在孩子长大离开家后,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首先,家长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填补,自己忙了自然就不会总记挂着孩子。其次,家长关心孩子,应抓住关键的时间点,比如刚入学时、考试前、就业时等,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主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对待,和孩子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
 
消除孩子的“被抛弃感”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四岁,由于工作繁忙,照看宝贝的任务全由外婆担当,不管在家或是出门总由外婆抱着或领着,外婆成了宝宝的“贴身随从”。宝宝很黏人,大人离开一会儿就又哭又闹,进幼儿园肯定不能适应。为此,陈女士非常担心。
 
幼儿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害怕陌生的事物。对此,家长也要多些耐心的劝说,给他讲一些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好处,比如会交到很多好朋友、会有好玩的游戏、“老师会很喜欢你”等鼓励的话语,使其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并喜欢上幼儿园。
 
一些幼儿第一次离开家长投入一个陌生环境,会害怕父母是不是不要他了,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故而伤心哭闹。家长应多耐心劝说和沟通,给足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与幼儿园多接触、熟悉环境和老师,加深孩子的好感。
 
提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罗女士的孩子在家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由父母料理。她担心,孩子到了幼儿园该怎么办?老师不可能随时跟着他!还有在家里,自己一般都是给孩子用坐盆解决大小便问题,而幼儿园却是统一的坐便器,这可怎么适应?
 
一旦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洗手、吃饭、喝水、穿衣、睡觉、如厕等,这些行为都需要学会自理。独立能力差,在心理上会造成挫败感和不安,在生活上会造成诸多不便。入园前,家长应教会孩子自行解决大小便问题,并学会提出“我要小便”或是“我要大便”的要求,还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止在适应过程中出现憋尿、憋便的情况而不能适应。入园前,最好提早培养孩子端碗、用勺、系扣、洗手等行为的自主能力,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吸引他。洗手和吃饭则均可配些欢快的儿歌,使其愉快地学会。另外,根据季节变换,家长应多备几套衣服,防止孩子着凉。
 
让孩子逐渐脱离家长进入新角色
 
吴女士的孩子今年五岁了,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小孩玩,对不熟悉的人也总是避而远之〒哪怕碰到熟人,也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不敢亲近。
 
从家到幼儿园是一个挑战性的转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孩子会被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包围,面对陌生人和事会紧张、不安。在一些幼儿园,初入园的孩子会有“亲子班”或“半日亲子”活动,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游戏和活动,使他逐渐脱离家长进入新角色。家长在帮助孩子适应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娇惯孩子,遇到问题要客观面对。多走出家庭,给孩子一个“放养”的环境,让孩子接触更多同伴,建立更多良性情感的体验,这样会更易融入新环境。
顶一下
(16)
43.2%
踩一下
(21)
56.8%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