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A4纸上,粗黑的铅笔线条勾勒出一座空旷的大房子,住在里边的爸爸妈妈各自头上顶着“一团火”,自己的头上顶的则是“一个水缸”。“水缸”储备着从天而降的雨水,作者的意思是想用自己收集的水去浇灭父母心头的“火”。 这是一幅由7岁男童描绘的“房树人”绘画作品(一种心理测验方法),它让德瑞姆心理咨询师、督导曲秀萍深受触动,“每个孩子的一张画都是所在家庭关系氛围最真实的呈现。从这幅画能看出,父母的长期争吵带给孩子急躁和愤怒的情绪”。 漫长而炎热的暑期,孩子不用去幼儿园或小学了,但家长通常还在上班,面对孩子不断冒出的各种需求和陡升的监护压力,为人父母者开始步入一个“上火”的假期。“孩子要么整天粘在电脑上玩游戏,要么无所事事地在眼前晃悠。放他出去担心遇到危险,关在家里又没人陪他玩。”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母亲向记者道出了她的暑期困扰。 无奈之下,家长们开始寻找各自的出路,请自己的父母当“救兵”,让各种暑期兴趣班扮演“保姆”的角色,或者索性给自己放个长假。但这些方法有时候非但没有让家长安心做“甩手掌柜”,反而衍生出更多令人上火的理由。 暑假应当是快乐的,身为一位负责任的家长,请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给孩子一个好情绪的暑假。 方式一:和孩子一起放暑假,除了陪伴还要合理规划 孩子3岁之前,妈妈辞职专心做家庭主妇,爸爸工作挣钱;等孩子3岁之后,爸爸辞了工作一心做“奶爸”,妈妈重回职场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是曲秀萍向记者介绍的某个家庭的育儿经。 “真是太有头脑了!”曲秀萍听完这位家长的经验之谈,发出如是感慨。她解释说,3岁之前孩子的天性就是粘着妈妈,长到3岁,爸爸的形象开始在其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这时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塑造至关重要。“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这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她认为,父母的陪伴和耐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帮手。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洒脱地为了孩子选择上述模式的人并不多,更多的年轻父母在孩子和工作这两者的时间分配上进退两难。一位12岁男孩的母亲彭女士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可行的做法和孩子一起放暑假,这也是她一直秉承的理念。 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年休假集中在暑期,然后和老公商量好,一起凑出近20天的假期,带儿子去旅游。几年下来,一家三口的旅行经历“可以出一本书了”,儿子充分体验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 彭女士说,有时候旅游回来后儿子整天打游戏,自己看了也很上火,“虽然请了假能长时间陪着儿子,但没有一个暑期规划同样不行。”她就在网上到处搜集各类大型企业举办的双休日公益性亲子活动。有次,她带儿子参加了一个由某汽车品牌举办的交通安全活动,丰富的游戏环节让小朋友乐在其中的同时,牢牢记住了一些交通常识。“我跟儿子在现场一起学习,有些知识等后来考交规时还派上用场了。” 方式二:科学选择暑期兴趣班,不当“甩手掌柜” 据《新京报》6月18日报道,北京市统计局下属的数据杂志社对该市16个区县范围内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语言培训(尤其是外语)的群体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有33%的孩子在6岁前参加过语言类培训班,其中最小的仅两岁。逾七成家长给出的理由是,语言能力与孩子未来升学关系密切。据记者了解,类似的培训班在上海也备受家长青睐,且从众现象较明显。 父亲节当天,带4岁半的儿子“乔恩”来参加儿童安全教育活动的乔小姐眼下正面临着一个困扰:究竟要不要给儿子报名学拼音?她对记者说,小区里已有不少家长去一些社会上开办的暑期拼音班报了名;她又从朋友口中听说“小学一年级老师都不怎么系统教拼音了,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在课外补习过了”,因此开始担心儿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她转念又想,这么小的孩子面对枯燥的拼音能感兴趣吗?等他读小学一年级了,又能记住多少? 咨询师史佩绮认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之前应有一个预期,是想提高某方面的技能以便应付将来的考试,还是想塑造其修养、情商、抗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她认为最好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好,放下压力去享受课程,说不定等孩子长大后能多一种方式(比如音乐、绘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这一代家长中的一部分人还保留着一个观点学一样像一样,不能三脚猫。这个观点其实是大可商榷的,它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培养兴趣的目的也过于功利。”她说。 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兴趣班,家长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兴趣班扮演不了“保姆”的角色。一位6岁女童的家长蒋先生说,教师的责任心、孩子的安全保障都是报班前需要家长反复考察比对的重点,学习期间,他也会偶尔跑到授课地点“隔着玻璃看看里边”,了解教学环境。 方式三:请爷爷奶奶当“救兵”,大方向还得爸妈定 有家长向记者反映,自己和父母的育儿理念差异很大。平时这一点还不至于激化成矛盾,可孩子一放假,由于祖辈多少会溺爱孙辈,平时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作息习惯就被轻易破坏了。“孙子想睡懒觉,做奶奶的能不让吗?我觉得不应该给小孩子喝碳酸饮料,但爷爷喜欢给孙子买。” 针对祖辈育儿,吴亦君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案例。一名4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转学后,从先前由父母照顾变成了由爷爷奶奶带。几个星期后,妈妈发现女儿的自理能力直线下降,先前做得很好的吃饭、穿衣等好像都不会了,甚至连情绪也变得有些低落。这位焦虑的妈妈后来参考了咨询师的建议,重新将女儿接到身边,才解决了问题。 吴亦君分析称,该案例中孩子自理能力的降低,在心理学上对应的名词叫做“退行”,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她了解到,小女孩的奶奶是个很随和的人,但爷爷的脾气有些暴躁,老夫妻之间日常争吵不断。小女孩来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同时又面对着家庭的争吵,在这种双重打击下,她自认为“只有自己变小了,重新变成"小小孩",才能回到妈妈身边”,因此出现了“退行”现象。 “之前看到一个数字,祖辈育儿现象在全国的比例大概是70%,但我感觉实际还不止。”吴亦君认为,祖辈育儿是一个难题,如果面对的是有一定文化基础、比较开明的老人,可以试着和他们沟通自己的理念,否则父母可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