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5岁那年,母亲就开始对儿子进行启蒙教育。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家族里的几个孩子都由茅盾的祖父教授。 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孩子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茅盾母亲觉得茅盾进家塾,―定得不到严格训练,养成不好的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 她挑选了紧跟时代特色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并亲自施教。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母亲虽然对茅盾生活上照顾有加,无比慈祥,但对他在学业上十分严格。也正是这样宽严有度的早期教育,对茅盾的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来亲自教他,结果茅盾毎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 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当时,弟弟才6岁。茅盾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对茅盾小学毕业后的升学问题,母亲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 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棒于丈夫的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 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一一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据茅盾晚年回忆,他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而且茅盾与弟弟的通信也都送给母亲看。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茅盾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有放松对他们的关心、教育。茅盾母亲自己也是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矛盾的母亲是一个多么通达事理的母亲,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坚毅的女性。茅盾兄弟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茅盾能够成为一代文化伟人,与母亲宽严并举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不但是茅盾兄弟的严师慈母,也应该成为普天下母亲们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母亲或只讲严格不讲宽容,或只讲宽容不讲严格。她们认为严格与宽容是矛盾对立不可同存的,因此总是走向极端。凡事都得有个度,过度必然有失,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只强调严或宽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孩子的人格畸形。 从小在缺少温情宽容,严格管教下的孩子,人格上会有强烈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束缚的特征,他们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唯恐有丝毫出错。因此他们做事特别死板,一切按规矩来办,缺乏任何灵活性、创造性;过多的清规戒律,极度地墨守成规,以至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事事畏首畏尾,顾虑多多,害怕失误惹祸。 由于受严格管教的孩子挨批受责的机会多,所以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想与人交往又不敢,怕被人拒绝嫌弃。行为上常退缩不前,面对挑战总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应付能力。物极必反,也有在严格管教下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攻击倾向,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却顽固抵抗。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显露,所以常在暗地里破坏阻挠、泄怒发牢骚。 反之,过于宽松的教育,会使孩子形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自夸自尊的恶习,他们期待别人的赞赏,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缺乏责任和社会公德,容易违法乱纪。犯错误后没有后悔之意、不知羞耻、无罪责感,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将责任推向别人。 人格发展理论告诫我们,过严或过宽的教育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主张严格与宽容并举。 作为母亲,除了以身作则,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以外,在家教实践中,还必须对子女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教育态度,那就是既要尊重爱护,又要严格要求。这是家教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自:《有多么温柔的母亲,就有多么优秀的孩子》作者: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