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岁的小孩子帅帅,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滑梯,就在她向排在身后的一个男孩子礼貌地谦让、作出让他先上滑梯的友好表示的时候,出乎帅帅意料,那位男孩子粗野地把她往旁边一推,抢先登上了滑梯,帅帅委屈地哭了,回来把经过讲给母亲听,并且抱怨母亲说,“都是你,就知道让我谦让。我让他,他为什么还推我,欺负我?” 母亲心疼儿女,也为女儿感到委屈。但她没有因为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而改变教育孩子的标准,她知道女儿是因为受了委屈才这么抱怨的。她首先问女儿摔着了没有,以表示理解女儿的委屈,然后把女儿拉进怀里说,“你讲礼貌是对的。他不谢谢你,还推你一下是不讲礼貌的行为,他做得不对。你可以告诉他应该讲礼貌。如果他不听,还欺负你,你就把情况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帅帅点点头,表示母亲说得对,自己的气也消了一大半。 这样的情况有时在生活中是难免要发生的,关键是父母首先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所确立的训导原则。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按照自己的训导而受到委屈的时候,一生气就改变了训导的原则和标准。他们在矛盾心情的促使下,极有可能为孩子确立一个错误的训导标准。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这样说:“下一次他推你,你就推他。”“这样没礼貌的孩子,你没必要和他谦让”,“这孩子这般粗野,可见就缺少家教”。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是没有好处的,有可能会激发孩子以恶抗恶的报复心理,有可能使孩子是非不分,从一个讲礼貌的孩子变成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还有可能使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 来自《你的孩子是天才》 主编:林馥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