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即将结朿,孩子们纷纷来站队,我环顾四周,发现玩具 撒了一地,无人理睬。我不满地说了一句:“那都是谁丢的玩具?快把它捡起来。”有的孩子只是回头看了玩具一眼,有的就像压根儿没 听见一样无动于衷。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捡起来呢?短暂的思索过后,我又说道:“小朋友们要回家了,可是地上的玩具还没有回家呢,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们赶快帮忙把玩具送回家吧,看谁送得又多又快。”话音刚落,队伍“哗”地一下散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 把所有玩具收放得整整齐齐。 相同含义的一句话只是做了简单变换,竟产生了如此强的号召 力,这是为什么呢?仔细一想,我说的头一句话中带有一定的指责意味,是命令式的,把捡玩具作为一种类似惩罚的方式来使用,孩子们自然不愿意去捡;而第二种说法充满了章趣,幼儿乐于接受,同情心促使他们马上行动起来。这提醒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动脑筋想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游戏化的形式,如此一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存效果。 点评 儿童的心理世界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揣摩幼儿的心理,要针对他们使用有效的语言。这里,我们 看到了教师引导幼儿收玩具时所说的两句话,而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是一句纯粹责备的话,而且教师并没有指明让哪个小朋友收玩具,也许是本来就不知道玩具是谁拿的。在这种情况 下,孩子不愿意主动去收玩具,收玩具也就是承认是自己乱放玩 具;后者教师的语言则是鼓励式的,充满童趣,符合幼儿的心理 特点,“看谁送得又多又快”,又营造了一种比赛的场景,所以幼儿乐于去收玩具。教师的灵机一动,使教育效果倍增,教育中多一些这样的机智,会让孩子们的成长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