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时,我们曾经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自信,尴尬地消失了;曾经红光满面浩气荡漾的神情,难堪地冻结了;曾经壮怀激烈笑傲江湖的勇气,羞辱地早谢了。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文章,作者是北大法学院的学生。文章说,入学之初,他参加了学院某位经常参加央视“社会经纬”“今日说法”嘉宾讨论的教授举办的“正义与司法建设”讲座。在讲座就要结束时,一位旁听的女孩争取到了提最后一个问题的机会。 她说,自己的哥哥只因为和一位售货员争吵了几句,竟“惨死在有权有势的人的手中”,而她走遍了所有她认为能“申冤”的地方,也没任何人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于是她问:“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您所说的那种正义? ” 在女孩和作者的共同期待中,教授回答说:“很抱歉,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这样的事实在太多了……”女孩流着泪走了,而这一幕留给作者的印象却是:“这就是我在法学院听的第一场讲座。我真的希望它不是我变得麻木、习惯与熟视无睹的开端。” 精粹的理论、高尚的理想、真诚的信仰,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这固然是这位教授的无奈、难堪与悲哀,也固然使这位学子感到震惊、疑惑和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刺刀,直直地逼向所有施教者的良知,冷峻中不乏讽刺的喝问:三尺讲坛,是否是真理与正义的源泉? 在这丝毫不容置疑和回避的喝问声中,我相信,纵然有许多人包括这位教授,能找出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却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给出一个毫不含糊的标准答案——即使从理论上说,这类问题本身非常简单。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诲,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莫偏乎左,莫激乎右”的中庸思想影响的结果,使这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收敛了张弓射虎的勇气、投鞭断水的豪情,而只知道当这个也许在现实中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时,我们曾经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自信,尷尬地消失了,曾经红光满面浩气荡漾的神情, 难堪地冻结了,曾经仕怀激烈笑傲江湖的勇气,也羞辱地早谢了。 英国学者卡莱尔在 < 文明的忧思》一书中说,逻辑之箭相对于耐久的皮肤和粗糙的事实是无能的。其中传达出的无奈的凄凉,曾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而今,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个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的故事,和由此而联想开来的、无数发生在我们三尺讲坛上的、似乎同样没有答案的问题,更让我感到了身为教师和学者的悲哀——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经常向教师提出,并最能在思想品德 上给予其深远影响的东西。 比如对社会上种种违法、不道德、不公正现象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自身的种种实际作为,对所讲授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亲身实践情况等。当这些问题提出时,我相信,所有教师都真心愿意说出理论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但当他们将目光投向现实或者自身行为时,随口而出的答案又往往是隔靴搔痒,甚至如这位北大教授一样难堪地回避了。 数千年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是为师者的基本原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替为师者圈定了具体可行的标准。然而,对照我们在现实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诸如此类的、似乎没有答案的问题时的言行,我不能不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原则和 “传道、授业、解惑”的标准,已远远不够。因为在现实面前,学与德和单纯学识上的传道、授业与解惑,都并非实际的作为。而没有实际作为的理论,即不敢实践的理论,永远也不能成就它真正客观、公正、伟大的真理性和正义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高不足为师,行高才可称范。所谓师者,非言行一致者不能为。惟其如此,为师者的无奈、难堪与悲哀才会不再出现,而学子们的震惊、疑惑和痛苦,也才会逐渐减少,从而在三尺讲坛上,没有答案的问题,最终蜕变成没有问题的、标准而完美的答案。 在我们的实际教育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也许多得难以计数,作为老师,可能你也不只一次有过这样的遭遇,并且像那位北大教授一样尴尬。 而其实,即便你是一位家长,你又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向你提问的 不是学生,而是你自己的孩子。 那么,当遇到这类事情时,又该怎么办呢?是像这位北大教授一样,选择回避还是直面问题,即便自己拿不出可以让提问者满意的答案,也不妨与他一起讨论,为什么自己拿不出答案?也许,讨论进行到最后,一样找不到所谓“真正的答 案”,但是,至少你敢于面对了,至少让提问者知道,他的提问为什么很难找到答案。这样,你其实是引导着提问者,去思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老师,却都像这位北大教授一样,回避了提问者的目光,像鸵鸟一样,把头羞辱地埋进了沙子里。当你这样做时,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可能把提问者最后的一丝希望轻易地抹杀了。每一个人,只要有希望在,就总会有继续探寻答案的信心、勇气、动力;假如希望不在,或者完全破灭了,那么, 他所能够得到的,将只有痛苦的眼泪。 因而,如果你作为被提问者,假如再一次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不妨像我说的, 坐下来,与提问者一起讨论,哪怕讨论的结果并太不理想,也_定要做。因为这样,你至少给了他一点点继续寻找答案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