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家园共育_

“蚕宝宝”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时间:2014-05-12 16:29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 ■亲亲田园活动帮助孩子在自然中捡拾起缺失的人文关怀,唤醒他们思维、情感的野性。 ■养蚕是一段快乐的科学探究历程。在养蚕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

    ■“亲亲田园”活动帮助孩子在“自然”中捡拾起缺失的人文关怀,唤醒他们思维、情感的野性。

    ■养蚕是一段快乐的科学探究历程。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体验的机会,亲身感受成功的喜悦,深深地体味生命的存在,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王小英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育也开始趋附城市教育。为了帮助孩子在“自然”中捡拾起缺失的人文关怀,唤醒他们思维、情感的野性,我们开展了“亲亲田园”项目活动。

    五一节后的第一天,婷婷入园时带来了一盒桑葚,神气地告诉我这是从农庄里采摘来的。看着这盒红里透紫的桑葚,孩子们好奇极了:“王老师,这是什么?可以吃吗?”我边告诉孩子这是桑葚,边与他们一起品尝。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不停地问:“王老师,这是什么树长的果子?好甜呀。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的?”我耐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问题,并告诉他们桑树的叶子是给蚕宝宝吃的,我们夏天穿的真丝衣服就是用蚕宝宝吐的丝做的。“蚕宝宝是什么?”孩子们又好奇起来。是啊,我们虽是农村幼儿园,但随着土地的征用,农村养蚕的农户逐渐减少,孩子们与蚕桑文化也日渐疏远,难怪他们对桑树、对蚕宝宝如此陌生。此时我再怎样解释,孩子们也不一定明白,于是我萌发了在班中开展“亲亲蚕宝宝”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蚕宝宝的世界。

    为蚕宝宝安家

    养蚕是一段快乐的科学探究历程,在养蚕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要当饲养员,还要清理蚕的家,记录养蚕日记,从而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体验的机会,亲身感受成功的喜悦,深深地体味到生命的存在,从而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在亲亲蚕宝宝的日子里,我们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请家长了解并配合我们的活动,我给所有家长发了联系单,告知家长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并请家长协助我们收集一些蚕宝宝的卵。第二天就有家长把蚕卵带到了班上。

    蚕卵比小米粒大些,颜色有点黑,粘在一片纸上。看到我手里有一只用布遮好的小盒子,孩子们都好奇地围了上来:“王老师,这是什么?”“这是蚕宝宝的卵。”我边说边神秘地揭开了那块布。当那一堆黑乎乎的蚕卵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引来了几声惊叫。“嘘,轻点儿,你这样大声会吓着蚕宝宝的。”“别乱动,你这样会捏死它的。”爱管事的女孩不断地责怪那几个爱捣蛋的男孩。接着,我把蚕卵按小组分发给孩子们,并让各小组自己商议用什么来做蚕宝宝的家,他们很利索地从“娃娃家”里找来了盒子。

    “现在天气还不是很暖和,蚕宝宝会冷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提议拿自己床上的棉絮,有的说拿“娃娃家”小床上的棉被,还有的建议阿姨到幼儿园的仓库里找旧的棉絮,这样不浪费……最后大家决定让阿姨去仓库拿废旧的棉花毯。孩子们的动作十分麻利,很快就选择好了蚕宝宝的家,并在蚕宝宝的家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絮,以防蚕宝宝着凉。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蚕卵放进蚕宝宝的家里,他们的动作是那么温柔,像捧着自己心爱的宝贝。一会儿,蚕宝宝的家就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建造完成。

    蚕宝宝出世了

    在我和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才两天的时间,蚕卵蠢蠢欲动,卵壳内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越来越明显,后来竟是一条条黑黑细细的蚕宝宝从卵壳里探出了脑袋,伸着懒腰渐渐地爬了出来。

    “王老师,这就是蚕宝宝吗?”“王老师,怎么长得黑黑的?”“王老师,怎么那么小啊?”望着蠕动着的蚁蚕,孩子们显得既兴奋又紧张。“是啊,这就是蚕宝宝,因为它身体很细小,像蚂蚁,所以又叫作蚁蚕。”我耐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疑问。

    “王老师,蚕宝宝现在可以吃东西了吗?”乐乐有点耐不住性子了。“可以吃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蚕宝宝喂食吧。”说完,我就拿出自己摘来的桑叶分发给各个小组。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拿出剪刀把桑叶剪得很细很细,然后把细碎的叶片轻轻地撒在蚕宝宝们的身上。一切就绪后,孩子们就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蚕宝宝进餐。此时孩子们的神情好温柔,像初为人母的妈妈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婴儿,眼神中充满了幸福与自豪。

    蚕宝宝大便啦

    “王老师,蚕宝宝的家里有好多黑黑的东西。”天天急急地告诉我,我一听就知道是蚕宝宝的粪便,但我没有立即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带着他们一起静静地观察,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此时,活动室里安静极了,大家摒住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蚕宝宝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想找到那黑乎乎东西的发源地。

    在等待中,蚕宝宝大便的一幕开始了,蚕宝宝先是一动不动,之后尾部开始膨胀、收缩,缓缓地左右摇摆身体,接着尾部有黑色的圆状物体慢慢地被挤压出来,这时大便还贴在蚕宝宝的屁股上。

    “我知道了,这就是蚕宝宝在大便。”快人快语的香香找到秘密后高兴地直叫。随之,其他孩子也发现了这一秘密,“哈哈,蚕宝宝一边吃一边大便……”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活动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接着,我告诉孩子们,蚕宝宝的粪便又叫“蚕沙”,蚕沙有很多功能,它不但可以当肥料,还可以用来做药,有些人还把蚕沙晒干后做枕头用呢……“以后我们还要记得及时把它们‘家’里的粪便清理干净,这样蚕宝宝成长才会更健康。”

    聆听着我的解释和要求,孩子们的神情十分严肃。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更加用心地照料这些小生命。

    蚕宝宝换衣服啦

    蚕宝宝出世后的第四天,我发现蚕宝宝不吃桑叶了,吐了一些丝状的物质,把肚子和尾巴缠在蚕叶上,一动不动。我知道蚕宝宝即将脱去旧皮,换上新衣服了,但我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孩子们,而是等待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发现。

    “王老师,我们的蚕宝宝死了,它们不吃东西了。”希希来园后一发现就哭着对我说。“是啊,我也发现蚕宝宝不动了。”其他的小朋友也着急地附和着。

    “大家别急,蚕宝宝在睡觉呢,它们睡好觉后就长大一岁了,醒来之后它们还会换上新衣服。”听了我的解释,孩子们似懂非懂。于是,我请孩子们观看了相应的录像,让他们知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四次蜕皮,每次蜕皮之前,它都要睡一觉,不吃也不动。看完录像,听了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脸也从雨天转为晴天了。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在蚕宝宝的家里发现了一件件它们脱下的黄色旧衣裳,刚脱去皮的蚕宝宝又开始吃食物了。就这样,孩子们每天都对蚕宝宝观察着、讨论着、发现着,蚕宝宝的每个举动都逃不过孩子们的“法眼”。

    为蚕宝宝找食物

    随着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它们的食量也一天天地增加,以前要好几天才能吃完的桑叶现在两天就分享完了。怎么办呢?我与孩子们商量,有的说给它们吃小白菜叶子吧。于是,我们一起到幼儿园的种植地里摘了几片白菜叶子,但蚕儿们尝也不尝。看样子,没有桑叶,它们是宁愿饿死的。我与孩子们只得把幼儿园桑树上仅剩的叶子都摘了。接着我又下发了家园联系单,请家长们帮忙采摘桑叶。

    第二天就有家长带来了一大包桑叶,性急的孩子们早已从袋子里抓起一把桑叶跑向蚕宝宝,迫不及待地撒在它们的“家”里。蚕宝宝们一个个都饿坏了,马上来到桑叶旁狂吃猛咬,不一会儿,桑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望着这些狼吞虎咽的蚕宝宝,孩子们由衷地笑了……

    随着蚕宝宝的加入,孩子们的生活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离园后,和爸爸妈妈到农家去采摘桑叶已成了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来园后,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蚕宝宝,不厌其烦地给它们喂食。蚕宝宝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健康地成长着。

    蚕宝宝造房子啦

    一天早上,我把装蚕宝宝的盒子打开,发现有一两条蚕宝宝躲在盒子的拐角不动,我把桑叶放在蚕宝宝的嘴边,它们把头转开,根本不领情。我知道,蚕宝宝将要结茧了。 

    离园前,婷婷神秘地对我说:“王老师,你来看。”说完,她把我拉到了蚕宝宝“家”的旁边,“蚕宝宝在造房子了”。“对呀,你真厉害。”我们的谈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注意。这时,一个孩子提议,“我们一起去看蚕宝宝造房子吧。”于是,我与孩子们一起仔细观察蚕宝宝是怎样结茧的。只见它们先用嘴吐出一段雪白的丝,然后用丝把自己一圈一圈地围起来,不一会儿,蚕宝宝的身上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慢慢地蚕宝宝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球,往茧里一看,蚕宝宝的头一摇一摆,不停地吐着丝造房子。望着辛勤劳作的蚕宝宝,孩子们既惊奇又兴奋,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

    第二天一早,那些昨天还昂着头吐丝的蚕宝宝不见了,只有一个个白白的、椭圆形的蚕茧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夜之间,怎么会这么快。望着一片白花花的蚕茧,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好奇与快乐。

    蚕宝宝结茧了,我们的活动好像也该结束了,但我想让孩子们看到“化蝶”。

    几天以后,蛾儿钻出来了,孩子们好奇地欣赏着——多么惹人爱怜的小动物啊,两片瘦削的翅膀遮掩着纯白的身体,小腿纤细,头低着,两颗眼珠黑得像炭一样,尤其是两条触须真像两道眉毛。我告诉孩子们,蛾儿再也不吃东西了,它们泻完卵,等那些奶油色的卵转化成深褐色的时候,它们就缩起小脚倒下了……此时,孩子们沉默了,他们似懂非懂,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如潜流在心与心之间传递。

    在养蚕宝宝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整个养蚕的过程,看着幼小的生命在自己的呵护下,慢慢地长大、哺育下一代。我相信,孩子们以后会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会像一泓清澈的泉水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