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 在一个美术家心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舒曼 美国音乐教育家认为,除在”胎孕期”和”新生期”对婴儿进行“音乐信息刺激”外,从两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诸如小鼓、小钹一类的节奏性较强的乐器。 由于孩子的生理本能,以及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感,小鼓、小钱等节奏乐器的演奏,可使孩子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动作与这些有节奏的音响联系起来,而所谓的联系,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能力的基础,这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在今天的美国,音乐教育早已经超出美育的范畴,而成为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美国幼儿园的音乐教师认为,音乐课是显露幼儿个性、爱好、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老师了解幼儿的最好时机。音乐课也不只是教几首歌,而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开发智力的课程,所以老师在音乐教育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引导孩子在自己擅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的马淑慧老师在幼儿园进行了一种”综合音乐感”的教育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的第一课是这样的:把所有的乐器放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里,让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乐器,并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大部分的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就开始”演奏”,也有一些害羞的孩子站在一边观看。 有的孩子不仅敲敲自己手中的乐器,还会去摸一摸别人手中的,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老师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能力强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孩子尽可能早地接触音乐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建议,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多让孩子聆听一些优美的乐曲,父母要注意用音乐来营造家庭环境,及时发现孩子的音乐才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比如,在早晨起床时,播放一些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孩子在醒来时就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晚上睡觉时,播放一些安静祥和的摇篮曲,让孩子在宁静的音乐中进人梦乡。当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父母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这些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更专注,也能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孩子的节奏感来。 让孩子多欣赏古典与现代的一些名曲,培养孩子的乐感,使孩子真正感受到从音乐流淌出来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音乐的美感。 只要父母注意让孩子早接触音乐,利用不同的场景让孩子体会音乐的美感,就可以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到很好的发挥。•通过音乐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可以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学会各种语言表达方式。 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或者童谣,让孩子在音乐的帮助下学习语言,还可以教孩子在听完后复述一遍或者另编新故事,从而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用音乐训练孩子的感官感知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父母应该借助音乐启蒙来训练孩子的感官,从而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髙,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再比如让孩子听小鸟的叫鸣声、飞机的轰鸣声音、汽车的喇叭声等,鼓励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 鼓励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探索 国外的的一些音乐教育课程鼓励孩子自由探索,让他们从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或者知识人手,进行自由探索,这样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既然是探索,就应该允许孩子们有成功也有失败,老师应该尊重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点滴发现,这样有利于发掘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比如,在对孩子进行音色训练时,先让孩子听敲击茶杯清脆的”当当”声,然后再让孩子听捂着茶杯敲打时发出的”笃笃”的沉闷的声音,让孩子细细体会”清脆”与”沉闷”的音色区别,如果孩子一时分辨不了,老师就和孩子一起继续探索各种声音,直到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理解了这些不同音色为止。 久而久之,儿童在音乐教育的探索活动中获取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并可以转化为自己的音乐素质,内化为一种创造力和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