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李冲对妈妈说:“妈妈,张老师偏心。今天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东东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墙角,我叫他捡回来,他不肯捡,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张老师知道后只批评我,还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承认错误。他为什么不批评东东?” 妈妈说:“冲冲,你又淘气了!我给你说了多少遍,老师批评你,你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有一点错误,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听话!老师什么时候批评她了?” “妈妈!你总是帮人家说话,我不要听! ”李冲不耐烦了。 “你不要听我也要说……”妈妈像往常一样说个没完。 “我只是问了你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说那么一大堆的话?” 与妈妈谈话总是那么扫兴地收场。李冲越来越不喜欢与妈妈谈话了。一次他对小朋友说:“我什么也不告诉妈妈了。要是我一开始跟她说,她就会没完没了,我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沟通。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就涉及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与孩子沟通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沟通的时机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的时候,父母的谈话便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干扰。只有当孩子在比较空闲的时候,或者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的时候,他才比较愿意与父母交谈。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问题的时候。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做父母的应努力去创造、去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他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的交谈感到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沟通,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需要严加看护,谆谆教诲。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会发现自己有时还比不上孩子。 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淳谆教诲”,在孩子看来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人们常说,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训。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此,当你觉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暂且不要劝告,不要教诲,不要训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与孩子之间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沟通时才会自然地发生,你才能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谈话,并使他在无形中受到你的影响。来自中国纺织出版社《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编著:欣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