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流时,成人使用“儿化语”对孩子学说话有益处吗?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许多成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使用了一类专门指向儿童的语言,这类语言与成人之间说话时不完全一样,这类语言的语音、语调比较夸张,句子结构简单且多叠音词或象声字等,通常被称为“儿化语”或“娃娃腔”。例如: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孩子听不懂,对他们说一些诸如“睡觉觉”、“吃饭饭”之类的话;幼儿园的老师喜欢对孩子说“知道了吗? ”“好不好呀?”等。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成人使用的结构较为复杂的语言不容易理解,而“儿化语”比较接近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它的使用有利于孩子捕捉成人话语中的核心内容,使得成人与孩子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孩子会话技能的提高。 同时“儿化语”还能够调节成人与儿童之间谈话,能够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儿化语”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成人使用的“儿化语”不能一成不变,应当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也不能回避使用规范、结构复杂的语言。是否使用“儿化语”或者使用“儿化语”的程度取决于孩子在交谈时的反应。当他们在和成人交谈时发出不理解的信号(如疑问的表情),成人就需要简化自己的语言; 当孩子基本上理解某类“儿化语”之后,成人就需要及时减少使用这类“儿化语”或使自己的语言随之复杂化,逐渐过渡到使用规范的、复杂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谈。例如: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看见汽车过来了,家长可以说“看,笛笛来了”,当理解 “笛笛”指汽车也开始说“笛笛”之后,家长就可以使用“汽车”代替“笛笛”了,以后再逐渐过渡到说:“看,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在孩子原来理解的“儿化语” (“看,汽车来了。”)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红色的”)。 此外,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还应多使用身体语言,如讲话态度要和蔼,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有目光接触,富于表情,并可伴有手势,以帮助孩子理解听到的语言,加深对语言的印象,促进记忆。另外,建议家长与孩子交谈时注意以下几点。 (1) 经常给孩子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或民间流传的歌谣,根据孩子实际年龄说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使孩子进入会话。但是尽量少提那些答案仅仅是“是”或“否”的问 题,多提些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要经常变换谈话的主题,以扩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 (2) 积极地重复、扩展和重新组织孩子的话语。积极的重复是你对孩子的谈话做出了反应,表明你在听他讲话,理解他讲话的内容。而扩展和重新组织孩子的话语,则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以会正他的词汇和语法的使用,扩展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妈妈“ 袜”,妈说“对,这是妈妈的袜子。” 等。来自《0-6岁小儿语言教育》作者 周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