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社会形态里,竞争不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心态更是关键,拥有输得起、放得下的正面心态,才能越挫越勇,直达成功顶端。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现今父母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不愿看其受到委屈,便替孩子挡下不少困难;另一种是喜欢将孩子的成功拿来炫耀,孩子比赛赢了或成绩优秀便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便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将容易使孩子走向失败。 诸如此类输不起的孩子,通常在与人相处时,往往喜欢当团体中的核心人物。自己一旦失去光辉,就会任性发脾气,同时他们也不懂得感谢,也容易因外界影响而混淆其价值观。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而出现沮丧、焦虑、自卑的反应时,父母的职责不是尽力铲除阻挡孩子前程的障碍,而是提高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所以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做事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里,锻炼坚持的意志。 我曾在一次受访的谈话类节目上,听到一位妈妈诉说自己孩子出现“输不起”的情形: 有一天,她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女儿和同学吵架吵得很凶,甚至还互推对方。当她忐忑不安地赶到学校后,发现女儿和另一位小男生及其父母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听完老师的转述后了解到,原来是因为班上要重新选班长,最后这名小男生以多出五票的优势胜出。没想到女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当场哭了起来,甚至生气地推了他,小男生因来不及防备便撞到桌角,结果鼻血直流。 这位妈妈自知理亏,赶紧主动向他们一家认错、道歉,问题解决后,便直接回家了。但孩子的爸爸脾气暴躁,听完整个过程后便忍不住要教训女儿;结果妈妈看到孩子流露出害怕的眼神,便急忙拉住了爸爸,要他冷静。等到爸爸冷静下来后,他们才开始问女儿当时为什么要推那位男生,结果这么一问,女儿的眼泪开始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抽噎着说: “我的票数为什么会比他少?我为什么不能当班长?” 事实上,这位妈妈的女儿就是典型的“输不起”。在家庭生活中,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形发生,这些孩子偶尔会因“输”而出现沮丧的神情,但父母必须了解这是孩子竞争过程中会出现的正常情绪,倘若父母没有设法引导孩子的好胜心,而是一味要求他向前冲,孩子会在极度好胜与遭受挫折的双重压迫下,出现和上述女儿一样的极端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好胜的内驱力可以激发人的成就欲望。但若没有加以控制就会导致孩子在相互竞争中产生嫉妒心理。而当嫉妒过于强烈,任其发展,孩子便会形成扭曲心理—胸狭窄且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并通过排挤他人来换取成功。 因此,父母必须了解好胜心过强会出现如消极、悲观、自卑、浮躁、骄傲、自大、贪婪、偏执、嫉妒、仇恨等偏差心态,尤其像家境富裕、备受保护或在处处都是以自己为焦点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因好胜心而衍生出嫉妒心。因此,唯有父母适时、适性(依孩子性格而改变教养模式)与适度的引导,孩子才能走回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