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班级的教师要带几十个孩子,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构成教师的责任压力源,只有少数家长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哪些观念、态度和行为会让老师感到责任压力呢? 误区1:执意强调孩子的特殊性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自己对孩子的情况最了解,于是在接送孩子期间,会向老师交代很多自己在家带养孩子的细节之处,并要求老师在幼儿园也这么做。其实,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活动方式差别很大,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对幼儿的生活照顾情况。如果幼儿没有特殊需要,家长尽可放心幼儿有能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有时侯,我们发现个别幼儿出了汗还穿得厚厚的,问老师为什么不给他脱衣服,老师说家长反复交代:“除了睡觉,不能给他脱衣服。”可见,保守的养育方式让幼儿在开放的集体环境中也没有享受到发展的机会。 误区2:直接向园长反映情况 有的家长发现与老师沟通不顺利后,就避开与带班教师充分交流,直接向园长反映情况,以提高影响的力度。实际上,只要关乎孩子健康与发展的具体细节,还是要通过带班老师操作。如果园长传达家长的意见,带班教师会将它作为自己工作上出了问题看待,造成心理压力与紧张。因此,常常听见有的老师跟家长说:**有什么问题,您直接跟我说,说什么我都不在意,我希望咱们充分沟通,把孩子教育好。”当然,很多事情一次两次沟通未必能达成共识,那就需要再多沟通几次,共同摸索出相互关切但又不施加压力的策略。 误区3:影响其他家长的态度与判断 有一位年轻教师说出自己的苦恼:某一个家长不信任她,认为她太年轻,还没有生孩子做妈妈,怎么能带好这么多孩子?这个家长还跟其他家长商量,能不能一起跟园长说说给这个班换个老教师。有的家长接受了她的观念,而有的家长认为年轻教师比老教师活泼,不用换老师。虽然最后并没有换老师,但这个年轻教师很郁闷,自己已经有8年的幼教经历,年龄也快30岁了,只是长相显年轻一些,却落个家长不信任。于是在开学的一两个月里,她都想办法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让家长相信她照顾孩子是有经验和可靠的。等这项工作理顺之后,她才放手给孩子们设计一些比较开放、更具有发展意义的活动。其实,如果没有责任压力,她会把自己的教学尽早做到这一步。 误区4:旁听、窥看和拍摄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家长送了孩子还不走,躲在门外听一会儿,自己的孩子哭了就马上进来;有的家长躲在大树后面或者房屋侧面悄悄地张望孩子,甚至带上照相机、摄像机拍下来。也许家长只是出于舍不得的心理,未必就是不信任老师。但是家长的这些实际行为已经使教师处在被监视的环境,使她失去了自然、放松的工作心境,产生一定的责任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