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跟妈妈说:“文文在幼儿园里可乖了,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还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是班里其他幼儿的学习榜样。”妈妈听了以后既高兴,又纳闷,因为文文在家里却不是这样的,她的口头禅就是"不”,好像故意跟妈妈执拗,吃饭要家长喂,冬天挑夏天的衣服穿,妈妈让她帮忙关门,她说:“文文忙着呢。”幼儿为什么听老师却不听家长的话?有什么好办法让幼儿在家长面前也表现得乖一些吗? 幼儿更容易在家里表现出第一心理反抗期的特点 很多家长都知道,2-5岁的幼儿进入第一心理反抗期,他的活动能力增强了,凡事都想试试自己的能量,听不进大人的劝告,历来温顺听话的幼儿这时变得急躁、不听话,不让他做就会哭闹,表现得比较执拗。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幼儿身上表现程度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的幼儿上了幼儿园以后,心理反抗的表现没有在家里突出,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准备和教养策略比较充分,能够较平稳地因势利导幼儿渡过心理反抗期,并保护好幼儿的个性。 为什么幼儿总是想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为什么他总是故意跟大人对着干?不能这样惯着幼儿,得从小把他的这个坏毛病扳过来!于是一场“压迫与反抗”的亲子之战的序幕拉开了。越是希望幼儿乖巧的家长,越容易误解幼儿的第一心理反抗期,在教育方式上越容易急躁。其实,这是不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想法和表现。 教育态度比教育方法更重要面对孩子的固执和反抗,家长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逆反、退缩、孤僻等不良性格。家长要沉着机智。沉着是指面临孩子的固执,不要着急发火;机智是指灵活采取以退为进的正面教育方法,尽量避免与孩子硬碰硬地发生冲突,然后抓住机会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