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爱动物培养同情心 幼儿都喜欢动物,保护动物鲜活的生命最有利于培养同情心。节假日父母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可以边看边给他讲动物妈妈怎样辛苦地生幼儿、喂幼儿,怎样防止幼儿生病和免受其他动物侵害。还可以给他讲动物界生命一物克一物的食物链,讲各种动物的天敌,讲为什么动物园要把各种动物圈起来,让他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命”。当幼儿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会对有关动物的剧情发表一些“议论”,虽然大多是重复父母的话,虽然还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上,但父母对幼儿的“说教”让他记忆深刻。 在拟人故事中演练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他人、他物的痛苦或者不快产生类似感觉的移情,对幼儿而言,痛苦就是“哭泣”“眼泪”“打针”“流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父母给幼儿讲故事时,遇到该引起同情心的地方,故意模仿幼儿的哭腔和哭相,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与幼儿一起画花画草的时侯,父母有意渲染严峻的环境,比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冰冻三尺等恶劣的天气,有时还加上大动物对花草的践踏,花草则被画得眼泪巴巴的,让幼儿感受“为他人痛而痛”。 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同情心 让幼儿适当地体验挫折也是培养同情心的好办法,他只有感觉到自己受挫是不好受的,才会对别人产生类似的联想,进而同情别人甚至帮助别人。 一般情况下,小幼儿都喜欢与大幼儿玩,而大幼儿不喜欢与小幼儿玩,如果小幼儿硬往大幼儿群里钻,轻则受到大幼儿的冷遇,重则受到大幼儿的推搡,这样小幼儿肯定要吃亏。一般幼儿都会有过多次这种“不幸”遭遇。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并不要为他辩护,而是故意“揭他的伤疤”:你还记得自己上次怎样抠一个小婴儿的眼睛和嘴巴吗?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怎样虐待小猫吗?虽然幼儿的长期记忆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有限,但是他对“自作自受”的体验和感觉记忆是长久而深刻的,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能有效地减少自己的“冷酷”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同情心 幼儿偶尔一次的爱心行为并不能转化为稳定的品质,他需要在父母的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和锤炼才能巩固下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每当有赈灾捐款捐物或者其他献爱心活动时,父母都要带着幼儿参加,把他抱起来,让他用自己白嫩的小手把钱物捐献出去,因为一次行动胜过一打说教,南朝教育家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之,自然似之。” 在关爱同伴中表现同情心 放学后,幼儿说班上有生病的小朋友不能来幼儿园,家长就可以跟幼儿交流并讨论:“豆豆为什么没有来幼儿园,我们猜猜是什么原因?”“你是豆豆的好朋友,好朋友应该怎么做?”“如果你想打电话,打电话应该跟豆豆怎么说?”妈妈就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关爱同伴。 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我长大了,会照顾弟弟妹妹”的意识。幼儿都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小朋友玩,不会主动关心弟弟妹妹。但是幼儿都喜欢别人说自己长大了,于是家长就可以引导幼儿:“你又长大了一岁,当哥哥姐姐了,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哥哥姐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