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家园共育_

让宝宝学会愿意谦让别人

时间:2013-09-29 11:59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宽宽在家里非常懂事,特别有礼貌,尊敬长辈和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要谦让一圈;还喜欢跟家长一起做游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住地夸她=可是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宽宽
宽宽在家里非常懂事,特别有礼貌,尊敬长辈和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要谦让一圈;还喜欢跟家长一起做游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住地夸她=可是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宽宽变得小气了,幼儿园里的玩具她占着不给同伴玩,有时还抢别人的玩具;家里来了客人,她会拿糖果给阿姨,却不愿意给小朋友,要费很大劲才能劝她给小朋友吃糖果。
 
宽宽为什么在家里慷慨,在幼儿园小气呢?怎样让她对外人也像对家人一样懂得谦让?
 
宝宝的谦让有假象
真正的谦让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又不图别人回报的善良行为,让宝宝完全做到这三点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宝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通常不能较好地觉察别人有什么需要,更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忍痛割爱、不计回报。
 
宝宝在家里喜欢谦让是因为他在期待着大人的嘉许或者奖励。而大人确实会给予嘉许或者奖励。可是同龄伙伴就不会有这样积极的反馈了,能听到对方说声“谢谢”就不错了。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为某种交换而做到谦让,但这也是有所图的。
 
研究发现,宝宝要学会纯粹的谦让大约需要十几年、经历几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而谦让,接着是为了顺从成人的意思当一个“好孩子”;后来他能够根据别人的需要而做一些谦让;但前提仍然是有一个具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变得更含蓄了,这个好处可以是具体的,抽象一点也可以,例如符合某个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利益;最后才形成纯粹的谦让,这是完全自发自愿的,给人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谦让教育不必一步到位
孩子的心理发育需要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学会发自内心的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可是,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满足的体验是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谦让教育不要一步到位,超越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过高的要求。当然也不是说家长就无所作为了,或者认为谦让教育没有必要了,任何一个美好品德都是从小渐渐养成的,孩子—点一滴的积极体验都将促进他最终形成美德。
 
谦让之前学会分享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为培养谦让品质做铺垫,让独生子女逐渐从“吃独食”,经过“分享”心理的发育,慢慢过渡到“谦让”美德。如果几个孩子都想吃大梨,不要直接给孩子灌输“哥哥(姐姐)应该让弟弟(妹妹>”之类的教条,可以让他们共享这个大梨,从中也可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时家长要特意与孩子共享美食,避免他形成在家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意识和地位,丰富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心理体验。
 
锻炼宝宝的谦让诚意
中国传统美德既强调“敬老”,又强调“爱幼”,所以,孩子谦让给家长大梨,家长一般是不忍心吃下的,让一圈又回到孩子的手里。大人觉得孩子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必有行动的付出,结果孩子既吃到了大梨,又享受了表扬,实在太实惠了!谦让变成了一场虚拟的游戏,其中并没有真正的教育。其实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家长只要把大梨吃了,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一次考验,他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支持孩子“言必行,行必果”,诚实与谦让便可以兼得。
 
幼儿园是培养宝宝谦让品质的最佳场所
因为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完全平等、自由的,谁都没有太高的谦让水平,游戏规则需要相互商量,交往方式需要相互磨合,不像在家里大人总是让着孩子,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从大人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当宝宝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成人在他们可能发生身体伤害之前先不要急于平息冲突,要给他们磨合的机会,使宝宝在丰富体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之上,弓丨导他揣摩一下对方有什么需要,培养他的移情和换位思考水平,这些经验的积累都有利于促进宝宝产生谦让行为。
 
坚持与老师共同表扬孩子的谦让行为
宝宝做出良好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和奖励,这是孩子动机发展水平的固有特点,大人不要认为这个动机“不纯”而忽略对孩子的鼓励。孩子都有一个从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有的家长比较放任,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知道谦让了,其实未必,品德养成离不开科学的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