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对大道理的执行能力 讲道理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但是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还有距离,父母要帮助孩子拉近这个拒离。只讲大道理’却不让孩子操作具体行为’是丛恿孩子狡辩的常见误区,孩子容易形成赞成父母建议,但是不付诸行动的行为模式。 如孩子看电视时间长了,妈妈给他讲这样对眼睛有害的道理,孩子听明白之后点点头,然后对妈妈说:“再看一小会儿。”妈妈就让他再看一小会儿。或者孩子说:“从明天开始吧。”妈妈就让他从明天开始。 但是过了一小会儿、过了明天,妈妈继续讲道理,孩子仍然不执行,他就会明白父母的建议原来可以当做“耳旁风”。孩子这种□头上不反抗父母却在行动上不执行的“软抵抗”策略比较隐晦,家长需要识破这—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的执行力。例如,如果妈妈让孩子对“―小会儿”有—个明确的界定。 善于听取建议,是孩子发展与人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方面。合作的基础是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如果自己不同意,孩子应该有交流和商量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总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憤和处事方式,就可能在同伴中不受欢迎。所以,听取父母建议的好习惯,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享的能力。 提高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孩子受思维刻板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不同人们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理能力,并据此使父母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达到为自己辩护的目的。 例如,妈妈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孩子则说:“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于是他仍然慢吞吞地吃饭。吃饭要细嚼慢咽与妈妈准时上班都是对的,当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孩子固守前者,忽略后者,这是他思维刻板的表现。 实际上他还是可以加快速度帮助妈妈解决问题的,但因为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孩子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妈妈当时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有重要事情,妈妈不能迟到,你要快点吃饭。”让孩子接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建议,并且以后提前让孩子吃饭,避免矛盾的产生。 对孩子的建议多使用肯定句 处于第一反抗期孩子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当父母好心征求他的意见,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家长就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规则。如果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先提供否定词,再提供肯定词,例如:“我们要见一个阿姨,你是不叫‘阿姨好’还是叫‘阿姨好’?”根据孩子理解和记忆语言的特点,他常常会顺着第二个方案。 不要在孩子的薄弱之处放弃原则 幼儿的发展通常不会很全面,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之处,例如有的孩子在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吃饭颇让父母劳神;有的孩子喜欢唱歌画画跳舞,但是不愿意弹钢琴。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多弹一会儿琴,达到促进孩子进步的目的,不惜答应孩子提出的交换条件甚至无理要求,父母的“哪根神经最弱”被孩子一览无余。时间长了,他就转抓父母的弱点进行对抗,也不再理睬父母的合理建议了。 听取家长建议并非要求宝宝雎命是从,纵然针对幼儿而言,父母的大多数要求和做法是为了孩子而且是正确的,但还是不能忽略孩子的态度和意见,要常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家长的要求更贴近孩子的心理。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孩子长时间不受尊重,就会变得不自信,更别提创新意识与能力了。 谨防暗示和欣赏宝宝的"狡辩” 有的家长会用一种语气表达很欣赏宝宝的“狡辩",例如:“你的小嘴还挺能说!”“嗬,有主意的小家伙儿!”有的家长用假装生气的态度对孩子说:“不许狡辩!”但是孩子能够读懂家长内心对自己潜在的欣赏。这种潜在的欣赏比直接明了的表扬更让孩子有快感。于是他父母给孩子的建议中为他留有一定的自由,让他感觉到配合父母的建议是快乐的、身心愉悦的,那么他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就强;否则,高控制环境下的孩子常常以退缩或者攻击的方式拒绝父母的建议。 获得了一个行为规则:“反驳家长的建议能获得他们的好感”,他不听取家长建议的习惯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