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分析问题根源 四岁的成成正津津有味地玩着几辆玩具汽车,在旁看了半天的邻居小朋友长长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辆也玩了起来。成成马上想抢回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长长也不示弱,坚持不给…… 如果父母采用没收玩具的方法,也许能很快制止孩子们的争吵,但或许孩子以后还会因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争吵起来。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为何要争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成成你能不能和长长一起想一个不吵架也能玩得开心的办法呢?”让孩子I'h1.想办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该如何解决, 启发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卡伦、希雷达和罗德在后院的体育场上玩捉人游戏,卡伦的父亲在家里听见她们在嚷:“骗子!”“我说过时间到了!”“这是骗人的!”“哦,没错,你是个骗子!”卡伦的父亲到了后院,卡伦瞪了布雷达一眼,告诉父亲:“她认为她能按自己的意愿制定所有的游戏规则!” “你们在开始玩游戏之前没有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吗?”卡伦的父亲问道。 “没有。”卡伦回答。 “那么,这也许就是你们发生矛盾的原因。先花几分钟制定一些大家都同意的公平的游戏规则吧。你们认为如何?” 这样,就解决了孩子之间的这一冲突。 因此,如果孩子间起了纷争,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说清发生争执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骂人和踢入都是不友好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道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多问孩子:“你有什么好的主意?”“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感到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 游戏场里,三岁的秋秋见丽丽小姐姐在秋千上玩得乐不思蜀,他也想玩,但丽丽就是不肯下来。没办法,秋秋只得到妈妈那儿求助,希望妈妈叫丽丽下来,让自己也能玩一会儿。 如果此时秋秋妈妈上前叫丽丽下来,让给秋秋玩,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嫉妒和不平衡。也容易纵容孩子一遇到困难或麻烦,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师解决的习惯。孩子之所以喜欢找成人解决问题,主要是他们害怕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其实,孩子在很多时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只要父母告诉他们:“玩具要和大家分享。”或者让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对小朋友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建议,这样会让他更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不要把意愿强加给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更是游戏的一部分。经常看到小伙伴之间刚刚还打得哭哭啼啼,一转眼就前嫌尽释,玩在一起了。这是因为孩子有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游戏规则,也许成人无法理解,但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谈判”和解,达成目的。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在冲突中明显地“吃亏”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吃了亏,会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自己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洁,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此外,当出现其他孩子抢夺玩具时,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礼貌强迫他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孩子迷惑不解,甚至非常伤心。让孩子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 将坏事转化为好事 孩子间的冲突,从另一种意义上看又是特别的人生教育。在冲突中,孩子必然直接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孩子间的冲突,一般而言对身体不会有大的伤害,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经受对抗、较量与失望后,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别人的压力。但家长切不可鼓励孩子加剧冲突,而应及时引导孩子与朋友友好相处,教导他首先检讨一下自己,有责任就要承担;孩子有委屈,想报复,若不是原则的问题,可教导孩子学会原谅宽容别人,拥有豁达开朗、不拘小节的胸怀。 来源:《放手,让孩子更优秀》作者: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