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家园共育_

父母对孩子的许诺是利还是弊?

时间:2013-06-23 09:53来源:http://yr.89sp.com 作者:林馥妍 点击:
分享到:
许诺 如果说,威胁会使孩子丧失判断是非的标准,那么,许诺也是如此,它使孩子觉得:好的行为和品行自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否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只要这种心理一旦
许诺
如果说,威胁会使孩子丧失判断是非的标准,那么,许诺也是如此,它使孩子觉得:好的行为和品行自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否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只要这种心理一旦滋长和形成,孩子就不会真正关注自身品行的修养。他们既会为了许诺的好处去干一些好事,更会因为许诺而干出很多不太好的事或坏事来。

“如果你好好练琴,那么,放假我就带你去旅游。”

“如果你好好看小弟弟,那么,我就带你去公园:

“如果你把这首诗背下来,那么,我就给你买一只电子飞机。”

“如果你好好吃饭,那么,下午我就带你去游乐场。”

用“如果一那么”给孩子确立一种错误的行为标准,这是很多家长的失误。

首先,在孩子心理上触发了错误的行为动机。会使孩子觉得“练琴”、“照看小弟弟”、“背诗”、“吃饭”这些行为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它们只是获得好处的一种手段。如果这些行为不能导致好处,那么,它们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不必好好地去做。许诺不可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不可能让孩子激发起正确的行为动机。

有的家长对孩子许诺说,“如果你这学期考得好,我就给你买一架电子琴”。这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心理:学习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如果学得好的话,我会因此而获得一架电子琴;学不好也没关系,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至多我不要那架电子琴就是了。孩子绝不可能从一架电子琴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父母的许诺会让孩子觉得,学习的重要性莫过于一架电子琴。由于父母的许诺模糊了孩子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也就使孩子丧失了认识事物的能力。类似于用一架电子琴的许诺达到刺激孩子好好学习的想法肯定不会成功。

从本质上说,许诺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更多地是一种交换原则,甚至是一种微妙的打赌。比方说有这么两个人,其中一个对另外一个人说,如果你敢跳进冰窟窿里游泳的话,我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你。另外一个人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接受这种说法,即使成功了,也不是由于他的智慧和高尚,而是由于屈服于利益的诱惑;一种选择是拒绝诱惑,宁可不要那诱人的家产,也不冒险去吃苦头。与冒险下水救人相比较,后者则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行为自身具有自由选择价值的意义。

用许诺进行利诱,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我能做好,只不过是用许诺来证明他们的怀疑罢了。多萝茜布劳希讲了一个孩子的事。孩子说,“让母亲认为我坏,我就能得到我要的东西。当然,我必须坏到能使她相信,必须给我点什么东西我才能好。”这必然会导致孩子习惯于和父母讨价还价和讹诈,并且不断抬髙价码,还要有点小赚头才可以交换我的好表现。

中午放学回家,5岁的薇薇要母亲上街给她买一顶花帽子。因为她看到隔壁的小明今天就戴了一顶那样的帽子。母亲说下午去买。薇薇大哭,并宣布:“我不吃午饭了,下午也不去幼儿园”。她的绝食行为立即引起了母亲的恐慌。这就是孩子与父母谈交换条件的情景。如果稍微大一点,谁知道她会提出什么样的条件呢?这种交换心理一旦养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改正的。

当然,应该把许诺和表扬,包括奖励区分开来。在事先不许诺,突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和品行作出奖励和感谢时,它们是有益的和令人愉快的。因为孩子会感到这是对自己良好品行和行为的肯定和赞赏。

来自《你的孩子是天才》 主编:林馥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