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先生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当时,鲁迅的儿子小海婴出世时,鲁迅先生已经年近半百,他虽然深深地爱着这个儿子,却从来不溺爱,这为日后周海婴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鲁迅先生曾于1922年写过一首题为《答客消》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先生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他热爱孩子的浓厚感情。不仅如此,他更知道如何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他把孩子看做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 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孩子非打即骂,使孩子从小就唯唯诺诺、目光呆滞,父母还美其名曰孩子“听话”,父母自以为自己教育成功,其实是害了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如暂出樊笼的小鸟,他既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教育方法,放任不管,飞扬跋扈,这类孩子将来走到社会上,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变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的有: 一、娇纵的爱; 二、专横的爱, 三、赎买式的爱。 事实上,目前父母对孩子的爱都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溺爱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爱孩子也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为孩子的需求中有无理的要求,如果一一满足,实际上是不理智的爱。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包办任何事情,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神童” 魏永康的经历就展示了一位母亲因为对孩子的溺爱而导致的严重后果。魏永康出生后,母亲对永康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永康从来都不用管,妈妈替永康做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这种教育似乎很成功。魏永康15岁时考上了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母亲溺爱造成的后果在永康的求学阶段就暴露出来了。永康除了学习成绩好以外,他不懂得如何照料自己,也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交往。读研究生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 这就是溺爱的后果。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真正的爱,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真正会爱孩子的人,不会替孩子包办一切,相反,他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做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我。 ♦放任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不要管他。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事实上是不负责任的。尽管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一些不正确的、不恰当的、危害他人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放任自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不仅没有作用,相反会有很多副作用。 放任其实是溺爱的一种表现,但放任型的爱主要根源于”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觉得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他喜欢做什么就千依百顺。有些孩子甚至对长辈大打出手,这些长辈却认为,只要孩子高兴,让他打几下也没关系。殊不知,这种放任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目中无人,而且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只为自己着想,根本没有他人。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與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独裁 与溺爱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相反的是独裁型。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管是不行的,因此,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有责任进行管教。于是,许多父母常常呵斥、责骂、批评、命令孩子,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完全受制于父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与父母不可能进行良性的沟通,许多孩子形成了胆怯、畏缩、自私、粗暴等不良的性格。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往往会采用父母的独裁方式,往往采用暴力去获得自己的利益,比如打架、抢劫等。 ♦补偿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比较忙,把孩子寄托在学校或者寄养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里,当父母回到家中,往往会产生对不起孩子的心理,从而不断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以补偿自己教育孩子上的失职。 殊不知,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使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性在刹那间化为乌有,使父母陷入矛盾的心理中:是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还是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个不称职的人? 许多父母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误认为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失职的。事实上,失职与否并不取决于是不是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决于父母怎样去教育孩子。尽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边,但还是有许多途径可以教育孩子的,比如写信、打电话、为孩子购买优秀的图书、回家后谈心、一起游戏,等等。真正应该”补偿”给孩子的其实是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及生活上的包办。 ♦矛盾 由于爱孩子的尺度非常难把握,因此,许多父母就无法正确去爱孩子。这类父母既懂得溺爱孩子的危害,也知道独裁的负面影响,但由于把握不好尺度,于是,便有时候溺爱孩子,有时候又对孩子非常严厉;或者父母双方一方对孩子非常溺爱,一方则对孩子非常严厉,这样,导致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变幻莫测,从而变得神经质、缺乏安全感。 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是个失败者。我对孩子的爱超过了一切,不论是学习还是吃穿,我都尽量满足她。但是,我对她要求的非常严格,我说过的话,孩子必须要听。孩子年幼的时候,总是很听话=现在,孩子长大了,她越来越不听我的话,我一说,她就反感,甚至几天不跟我说话。我想批评她,又怕伤害了她,所以尽量由着她的性子。但是,这种情形越来越严重了,我与孩子之间形同陌路,她从来不主动跟我说话,我真的很无奈。” 有一本书上是这样说的:”过分权威而缺乏爱的管束,会使孩子内心充满恐惧,而失去养成自主、自尊的机会;然而,爱得丰富却没有其他管束,孩子也会缺乏生活的规范。” 因此,怎样爱孩子是每个父母需要好好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