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开始时的咿呀学语到最后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每个孩子都经历了一个充满惊奇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性格、家庭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孩子能够很大方、大胆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有的孩子则胆小害怕、畏畏缩缩。激发孩子(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的表达愿望,使孩子能够在众人面前大胆表达自己,是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平常尽量和孩子多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成人和孩子的交流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研究表明,与孩子说话,拥抱、亲吻孩子,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一种亲密的依恋,孩子能够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在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能够更迅速地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包括对语言的反馈,也能够更 自然地与他人交谈。父母可以在每天早晨醒来,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询问他昨天夜里睡得怎样,接孩子回家,可以与孩子聊聊 他今天在幼儿园的情况和你的见闻,一起看书、看电视时,与孩子就故事的内容进行讨论。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多和孩子说话,或者与孩子共同做一些事情,这样才能够使孩子更容易与他人接触。 2 调动孩子说话的兴趣。交流是双方的,成人需要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比较沉默的孩子,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对他们的说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给予及时的反馈。例如:找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与孩子一起玩,边玩边引导孩子交谈,鼓励孩子在家长、客人和其他小朋友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者表演最拿手的节目,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平时引导孩子多看、多想、多问,使孩子有话可说,从而有话敢说。 3 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需要成人的保护。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不论你当时是多么着急,或者心情有多么糟糕,都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例如: 当孩子一边说“妈妈,我要……”一边伸出手来时,妈妈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便很体贴地说你想要这个,是吗?’’然后就把东西拿来放在孩子的手里。或者当孩子做了错事,低着头,为自己辩解时, “我、我、我……”,有些家长往往会不问青红皂白,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就一顿抢白。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只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尤其当他们有什么要求或者高兴、害怕时,所以,父母此时应该放慢自己的反应速度,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这样,他们才能说出自己的话,才敢说出自己的话,也才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陈述。 4 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交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在一起活动时,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多听对方的意见,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冲突,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他们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孩子和同伴交往越多,其大胆说话的能力也就越强。来自《0-6岁小儿语言教育》作者 周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