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国教育报对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打破传统教师课酬制度、实施课程分级计酬办法”进行了首次宣传,新华网、光明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转载。一时间,全国相关高校的取经、访问者纷至沓来。一项教师课酬制度改革,何以引起如此关注?带着疑问,笔者走进海都学院,亲历这里的教育教学改革场景,如实记录下这些敢为人先的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奋进足迹。 课堂对接“市场” 海都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还不足9年,但特色明显,成绩不凡。据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海都学院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全省非师范类本科院校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省12所独立学院始终保持首位。本科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历年平均在17%左右。在成绩面前,他们没有盲目陶醉,而是以深化内涵建设为抓手,在全院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大讨论;针对学院毕业生就业特点,他们组织人力下企业、跑市场,广泛征求社会、企业和毕业生对办学的意见建议;并先后三次组织60多名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韩国高校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学院组织实施了“第一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传统的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从2011年暑期开始,学院启动培养方案调整修订工作,先要求各教学单位对所举办专业进行研究论证,经过一年酝酿,2012年暑期,学院举办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从学院层面统一进行专业和培养方案调整。会议足足开了一周,大家在激烈争论中统一了思想,对当年招生的32个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生源较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8个本专科专业予以停办。 其次,围绕培养目标和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框架结构科学合理、紧凑高效。课程体系调整从五个方向重点展开:突出主干课程知识模块设置,确保专业方向明显,基础支撑坚实;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公共课加大网络优质课引入;推行问题倒置式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效果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次序;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比重,突出综合性实验实践课设置;增加阅读时间设置,突出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后,各专业课程教学总学时由2200-2400学时缩减到2000学时左右。 再其次,围绕培养方案,着眼最大限度提高课程和授课的有效度,加强各知识模块和课程的整合衔接。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独立设置的食品原料安全检测、食品加工安全检测、出口蔬菜质量检测三门选修课,共计150个课时,合并为一门60课时的必修课。英语专业原大一、大二开设的英语基础、语法、听力、泛读、会话五门课程,合并为基础英语、泛读、会话三门课程,由教师分讲改为通讲,并最终实现英语读、写、听、译教学一体化。全院类似的课程合并、缩减近百门。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将讲演与口才、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将尔雅网络通识课引入公共选修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实现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三个相一致,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 生物科技系主任王世成告诉笔者,该系开办的园林专业,原培养方向侧重于园林设计,由于近年来各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质量难以保障。学院根据对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将其调整为侧重园林管理方向,并依此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实验实践教学课时提高30%以上,并重点加强了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为该专业投资80余万元,建立了300多平方米的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建立了2个温室大棚和30亩实验用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植物育种、生产、管理整个生产链的全程训练。单从技术层面考虑,学生毕业后即有能力创办一个现代化苗圃,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从“教学案”到“导学案”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中国教育界的深入反思,唤醒了我国无数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变革教育的信心,让中国教育透露出新时代的曙光。学院创建以来,就把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广、有思想、有个性、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总目标,要求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一再强调:一切办学思想必须彻底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一切办学实践必须无条件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要用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变革陈旧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彻底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决裂! 2012年初,为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实施了A、B类课程评审制度,彻底打破传统的只与职称挂钩课酬制,实行不论职称只与课堂效果挂钩的课质课酬制。其中,A、B类课程的课酬标准比改革前正、副教授的课时费标准分别提高了50%。优质优得、先改先得,触及利益、真刀见血!在加强方案设计和制度建设的同时,为确保优质课评选的科学性、公正性,学院建立了20多个公开课教室,对申报立项的A、B类课程进行全程录相监控。2012年底,首批A、B类课程评定结果揭晓,评定小组从16门立项课程中评定出2门A类课程、4门B类课程。笔者全部调看了这6门A、B类课程录像,感到这些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重大变化。 由知识灌输为主向启发引导转变。过去,任课教师要根据选用的教材,每节课准备一个详尽的教学案,供上课时照案宣科。现在情况变了,教师申报A、B类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课程总的方案设计,其中包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把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课堂的组织方法、考试的方式办法等。每节课的课堂设计方案内容不仅仅是要讲授的知识,而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故而改为“导学案”。教师授课模式由“教学案”向“导学案”的转变,本质是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的转变。 刘其站老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是首批评选出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录像显示,在40多个课时里,刘老师从未看一眼教材和授课提纲,而是提前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个个问题进行课堂提问检查,最终教师进行归纳和重点、难点知识串讲。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师生互动时间,学生抢答声、争论声一片。教师讲的节节精彩,学生答的踊跃、问的深入,老师与学生互学互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导学”特点非常明显。 由教师课堂教为主向学生课下自学转变。按照A、B类课程的立项和评选要求,教材只是主要参考书,学习范围绝不能局限于教材。经管系罗慧老师讲授的《微观经济学》是首批A类课程,她选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但她给学生列的参考书中有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曼昆和胡金荣分别编著的《经济学原理》,而在课外阅读书目中还有金庸的的5部武侠小说。 罗老师在课堂上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就是不断地让学生找出这些教材中的不同学术观点,并进行逐一分析和解答。这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读这四本教材,还要查阅大量文献或学术资料来应对教师提问。高雁杰同学告诉笔者,支撑学生课下自学的主要平台是罗慧老师与学生共同建立的QQ群和她主办的《经济学人》网上电子期刊,学生课下都会到这个平台交流学习,而经常带着有趣问题闯入群的“黑客”大多是罗老师,只要她一出现网上就会掀起热闹的学术打擂。所以这个平台的点击率很高,点击对象由群内学生拓展到了校内外,许多国内名校学生、甚至国外的学习爱好者也经常进来“打酱油”。 由课终考核为主向学习过程考查转变。按照课改规定,A、B类课程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平时考查成绩占70%,课终考试占30%。平时考核包括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终考核不拘形式,可以是论文、实践项目、科研成果和艺术作品,也可以是重点知识的闭卷考试,总之由任课教师以课程特点而定。 在校园道路旁的一把文化椅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学过的知识都已经忘记,但学习、思维、做事的方法还依然清晰,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考试以课程需要而定、以有利于学习效果而定、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能力为重点,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考试模式何需固定? 为印证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学习成效,一个周日笔者走进某学生宿舍,这里住着2011级财会专业本科班的6位女生。笔者看到有4名女生正在阅读学习,其中2人在看纸质书,2人在阅读网上资料。同学告诉我,同宿舍还有1位同学去了图书馆,1人陪同来校家长外出了。谈到学习,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过去上课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学习很轻松,现在不行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课下自学根本应付不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和考试,同学们除了必要的课外活动外平时几乎都在读书学习,一周就能读二本,有时一起交叉读三四本书。看来,课下阅读已成为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新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带来的可喜成果。 “小课堂”与“大教育” 由“课堂教学”提升为“课堂教育”,这是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转变,也是课堂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实现“教学”向“教育”转变,首先要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2010级英语本科2班的于宽同学告诉笔者,现在许多老师上课时常常把学生回答的观点一个个累记在黑板上,最后进行点评、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摆正了,由教师教、教师考改为师生共同学、互相考。课堂上教师不是居高临下,不是采用非对即错的简单方法评判学生的思想和想法,使学生敢讲话、愿讲话。常常跟学生辩的不分上下的老师,成为学生最尊重的老师。 讲授B类课程“食品生物化学”的高玲副教授,教的班只有19名学生,难得的小班制。她把课堂办成了研究组,讲台更多的时候成为学生交流、演示、解疑的平台。她的课堂教育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小到孝敬父母、待人接物,大到专业学习、成家立业,通过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零距离交流,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教育渗透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 姚雪丽老师则注重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课堂育人,她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分组组织新闻发布会、新产品推介会、影视评论会等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社会沟通艺术等教育活动渗透于其中。 到目前为止,第一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已经实施两年,四个学期先后有102位教师申报A、B类课程,有49位教师的课程通过立项,共评选出A类课程4个、B类课程18个。走访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已通过A、B类课程立项的教师课上的很好,但往往因一个电话、一次迟到、一次不文明的课堂用语就被挡在了A、B类课程的门外。学院认为,教师的职业操守本身就是课堂教育、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言教与身教必须一致。 成人成才成事成业教育,被融会贯通于一体,通过任课教师的教育活动,渗透到了课堂和学生之中,发挥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就是海都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他们深知第一课堂教育改革离既定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已经确定,方法已经找到,目标会越来越近!(孙贵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