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个孩子的妈妈改教育孩子的方法 没让老二重走哥哥的路
袁妈妈有两个儿子。
老大一路顶着优等生的光环,中考前就保送到杭州学军中学,之后出国,上月刚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老二目前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读二年级,成绩只能算普通,但热心助人,不娇气,好相处。 袁妈妈说,是她自己改变了教育方法。 昨天,在长江实验小学的家长分享会上,袁妈妈说到这里时,场下唏嘘,多是因为不解:老大培养得如此出色,何不把成功的教育模式复制到下一个身上? 妈妈的遗憾 给老大的束缚有点多 学得累心疼 老大今年20岁。刚读书那会,袁妈妈和丈夫,一门心思要给孩子精英教育。她坚信,孩子读书,若是一开始没打好基础,会有很多“后遗症”。所以她对老大特别严格。 “那时候还没想过要生二胎,一个孩子,哪里输得起?”一句话,道出了许多独生子女父母的心声。 老大也很争气,照着父母的期望成长。按袁妈妈的设想,有学军的平台,加上儿子的努力,向着清华、北大进军,前途无量。她怎么都没想到,儿子刚念完高一就提出:我要出国。 袁妈妈自然不同意,她舍不得儿子,也舍不得那条已经铺就的康庄大道。当儿子把理由一条条摆在她面前,除了惊讶孩子对自己的规划竟如此成熟,她找不到一点反驳的理由。 “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低估了孩子的选择和判断。”袁妈妈说,而且她在坚持“精英教育”的同时,儿子学得累,她是心疼的。这也是她在上段教育中的遗憾,“现在回想,对老大的严格,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他的手脚。” 比如老大小时候喜欢机器人,每次把变形金刚搭好,就整整齐齐摆进橱窗里。老二也喜欢动手,喜欢现在很流行的乐高,但每次搭完就拆,拆了再搭,铺得满地都是,这让喜欢整洁的袁妈妈很抓狂,“但看他把搭好的‘神舟五号’又变成了‘收费站’,我就提醒自己,由他去吧,给他空间,尽情发挥想象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可以是不一样的优秀。两个孩子个性差异这么大,袁妈妈想,不如换一种方式来教。 孩子读幼儿园那会,身边的家长每天说的都是相似的话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送去学算术,学英语。家长们传递出来的焦虑,无形而浓烈。袁妈妈这回没有随大流,这个小儿子,没有上过一天培训班。 老二要上小学了,她没有帮儿子选定学校,而是带着他跑了4所小学,有民办也有公办,“长江就是他自己选的,他觉得那里老师的体验课最有趣。” 老二成绩不是最棒的 人缘却是最好的 老二今年7岁,什么也没学,一张白纸般进入了小学。袁妈妈本想,老大可以,老二一定也没问题。结果一开始,儿子跟得有点吃力。语文课学拼音,孩子读不好,得不到奖励的五角星,回到家伤心地哭了。 难道真是没上幼小衔接培训班的“后遗症”? “现在的教育环境跟10多年前不一样了,如果别人都提前学,你的孩子不学,就落后了。”朋友对她说。 但袁妈妈却在一次班级亲子活动中,意外得到了家长们一致的羡叹。理由很多:儿子热心助人,不娇气,好相处等等。 比如天很热的时候,学校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午睡,同桌两人把桌子凳子拼起来,一个睡桌子,另一个睡凳子,次日交换。儿子主动要求每天睡凳子,“哪里能让女生睡凳子呀。” 班主任也赞叹:“你这个儿子,虽说成绩不是最拔尖的,可是做人,实在很优秀!” 现在老二又迷上了画画,这点倒和老大很像,袁妈妈就把哥哥的画具搬出来给他,结果老二捣鼓了一天说:“我不喜欢国画,我喜欢水彩画。”后来他还真当上了课代表,画的画还在全班展示。 一次小队活动,袁妈妈听有家长议论:“美术课上,老师却在放儿童动画片,不像话。”回家他问儿子,儿子一脸认真跟她说:“老师画一笔,我们跟着画一笔,这样的照样画葫芦有意思吗?看英语动画片,也是在学习呀。”袁妈妈听着挺高兴,“儿子学会思考了。” 记者问她,孩子现在才念小学,如果到了初中、高中,依然成绩平平,你会急吗?何况,现在的竞争比10多年前更激烈,现在的家长比10多年前更急切。 “只要大路不偏,他愿意跑进旁边的小巷子去看风景,我都不反对。”袁妈妈打了个比方。而她所谓的“大路”,就是“不失自信,保有对学习的兴趣”。 她还笑说,“至少这样,我相信,老二的幸福指数,一定比老大当年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