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最新资讯_

警惕亲子真人秀的“隐形暴力”

时间:2013-11-11 16:05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陶金玲 近日,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引发收视狂潮,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热点,明星宝贝更是成为媒体焦点。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星光熠熠的五位
    ■陶金玲

    近日,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引发收视狂潮,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热点,明星宝贝更是成为媒体焦点。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星光熠熠的五位明星爸爸和童真可爱的“星宝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度过三天两夜,并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节目内容逼近生活真实,贴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一个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建立良好父子(女)关系的思考,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正是这样备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节目,在其貌似平民化、充满人性关怀的电视镜像下,却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藏匿着一种“隐性”的媒体暴力。

    在娱乐化风潮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亲子秀节目在运作中,节目的制作者以娱乐化、消遣的态度对待儿童,以儿童的童真作为娱乐焦点,甚至缺乏对儿童隐私和尊严最起码的尊重,滥用媒体权力,粗暴地用镜头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呈现,并站在貌似爱心的立场对儿童进行肆意摆布。

    在11月1日这一期节目中,假借培养儿童责任感之名,让儿童完成“护蛋任务”,强势的成人置儿童的爱心、善心于不顾,无视“毁蛋”对儿童造成的情感伤害,竟然坦然“施暴”。

    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谁赋予了他们肆意践踏儿童尊严、伤害儿童情感的权力?面对孩子伤心的泪水,成人何以心安理得?正如蒙台梭利的质问:“你们为我委托给你们的儿童做了些什么呢?”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为护花使者的成人竟然成为罪恶的引诱者!

    成人“施暴”而不自觉,儿童的尊严和权益受到损害而无力甚至无意识进行反驳,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传媒语境下客观存在的问题。节目播出后,明星宝贝在毫不知情、无所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媒体记者围攻和摄像机镜头“逼视”,将其言行和隐私肆意地曝光于公众视域之下,让明星宝贝时时处于“围观”状态。这种“围观”呈现为一种“隐性暴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破坏了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生态环境,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持续带来或隐或显的负面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星宝贝的健康成长。

    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媒体镜头对于亲子问题予以关注,并把它作为一种分享他人情感经历的交流形式,并渴望以此能够给予大众生活有益的指导和建议。但是,当这种关注以对儿童的娱乐置换了深层的人文内涵,节目运作过程中媒体的失范行为和“暴力”嫌疑使其日益演变成了一场“儿童玩物秀”时,它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必将导致严重的儿童成长危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也就是说,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确保“儿童优先”,这一原则也被写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在当今电视节目多元化,媒体的“隐性暴力”泛滥的情况下,提倡镜头道德以规范媒体行为,避免媒体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优良的成长环境尤为重要。构建起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文化土壤、价值根基和实践策略,呵护儿童生命,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是一种信念、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应该融入大众信念之中,融入大众价值体系之中。

    笔者建议,在节目的策划、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都需要有理性和道德层面的介入。大众媒体应恰当宣传予以舆论引导,营造人人关爱儿童、呵护儿童的和谐社会气氛,宣讲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受众,同样应该给予儿童关爱和呵护,避免以成人化、娱乐化的方式对待儿童童真的世界。(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