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NLHutchins)曾表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成为一个负责的公民而父母、师长应鼓励孩子表达意见,其用意就在此。看新闻时,若有关于儿童生活、教育、饮食等相关事件,父母可以当场问孩子:“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想法?”鼓励孩子发表意见,从中培养自信。 父母在处理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更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例如,帮孩子选择才艺班应倾听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对哪方面的活动感兴趣,想要学习哪些课程?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想到哪一个班别等。必要时,还可与孩子一同造访这些补习班,让孩子亲自参与并选择。甚至采买物品时,若价钱合理、物品符合实用要求,也可让孩子自行挑选喜欢的颜色、种类或材质。如此一来,他们会产生成就感,甚至体验到平等的意义,同时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此外,父母不应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替孩子计划好所有事情,要尽可能地征询其意见,否则即便有妥善安排,也会使孩子因受到控制、没有属于自己参与的空间而丧失发表意见、培养自信的机会。 亲子教育专家指出,如果父母任何事情都替孩子想到或做好了,孩子往往就只剩下“如何不听你的”或“如何与你作对”的情况产生,进而造成亲子间的紧张关系。故想要孩子成长,父母就不要当凡事替他安排妥当的“替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父母更应给予尊重。 父母应明白孩子的自立必须从思想上开始,印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首先必须给予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因材施教,让孩子做到思想和情感上的独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故让孩子发表意见,才能使其自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尊重孩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遇到问题时换个角度去思考,以达到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当孩子从父母的尊重和爱护中找到自信和自我价值时,他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并且,父母应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发表意见,父母不必有过多限制,而家庭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让他们尽量去尝试、判断、思索与体验。当然,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并不等于放任孩子。在他们成年之前,父母可帮助他们辨别是非,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外,父母还要尊重孩子思维的个体差异,即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然而,许多父母非常喜欢与其他孩子比较。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不停数落、讽刺、挖苦孩子,如此很容易使其意志消沉、迷惘。由于孩子的年龄小、见识少,他们往往会以父母与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因此过多的批评、责骂容易使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更别说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所以,父母应了解孩子间的差异,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 来自《父母为什么教出小皇帝》 王擎天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