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就指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音乐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的享受。既然每个人都有音乐潜能,早期音乐体验质量决定孩子音乐潜能发挥的程度,因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音乐教育就是关键。 音乐具有优异的审美功能。欢快、柔和、优美的乐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感受性,熏陶优美、安详、高雅的情感,具有美化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理解音乐的特征,并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让想象力自由地飞翔。接受过科学的音乐教育的孩子,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能得到优良发展。 经常给宝宝播放优质的音乐 宝宝偏爱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乐曲,在人睡、苏醒、吃饭、做安静游戏的时候,经常给孩子播放轻柔的、无歌唱的音乐,将极大地促进他的审美潜能。这个时候不宜播放大声的、有歌词的歌曲,每次时间不必过长,不要让宝宝产生听觉疲劳,20分钟左右即可。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听莫扎特音乐的确使人聪明。宝宝对莫扎特音乐的节奏、旋律及和谐的特性均能产生无意识反应,这将使孩子以后更容易了解时间、空间和序列关系。 积极回应宝宝自然产生的“四种歌唱" “咿呀之歌”“本能歌”“轮廓歌”和“第一稿歌曲”是宝宝自然产生的“4种歌”。这些早期歌曲不是无节奏的和随机的,而是后来歌唱的萌芽。如果家长每次都对孩子的歌唱产生积极的回应,孩子的“音乐细胞”将获得加速度的发展。 1岁左右的孩子自发地出现职职呀呀的类似说话和简单歌唱的声音,就是“咿呀之歌”。家长对着宝宝有意模仿他的声音和唱法,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地唱歌。 1岁以后,孩子会出现“本能歌”,它是孩子在活动、嬉戏时产生的,与身体动作相联系。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宝宝的自然歌唱。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唱“轮廓歌”,这是一个节奏变化简单的乐句,具有同音反复特点,常发生在孩子上下楼梯或者自己摆弄玩具的时候,家长这时可以静静地欣赏,不打扰孩子的兴致。 5岁的孩子开始唱“第一稿歌曲”,具有接近歌唱但还有不完整、不准确的特点。家长不必太明显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只要创造机会让他听完整、准确的歌曲,孩子一般会自动纠错。 家长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这对他们发育比较稚嫩的嗓音有损害。要引导宝宝在儿童的自然音域内唱歌。另外,律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表达他们音乐感受的常用段,要鼓励他们在朗诵儿歌或者听音乐时喜爱用自己的想法和音响在游戏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