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指以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评价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过程也就是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 孩子没有能力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只有自幼对孩子灌输是非观念,孩子才会慢慢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孩子缺乏这种能力,当他受到不良倾向的引诱时,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个名叫秋男的日本孩子,在差一个星期就可以离开感化院时,和一位心理专家进行了谈话。专家问他在感化院待了一年多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反省?他的回答竟是:“这一年我一直在反省,当初为什么会失手被逮住,结果发现是因为我找了一个笨手笨脚、没见过世面的共犯。这次出去以后,我一定要物色一个靠得住的伙伴i而且今天在这个城市作案,明天一定要换另一个城市下手,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作案。” 这,居然是秋男蹲了一年感化院的“收获”。 秋男来自一个犯罪家族,父亲有20多次前科,母亲也有10多次前科,6个哥哥也是前科累累。如果把他送回家,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改过自新,所以,院方打算让他离开感化院后,住进更生保护会。不料,他只在那儿落了脚,没几天就溜了,而且从第二天起就伙同“靠得住”的共犯,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巡回盗窃之旅”。 秋男之所以如此冥顽不化,是有家庭教育背景的。3岁那年的某个黄昏,他和父亲一起去散步。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只别人掉下的钱包,父亲立刻对他说:“秋男,去把钱包捡起来。”秋男移动短粗的小腿,摇摇#晃地走向前去,抓起地上的钱包,交给父亲。 不凑巧的是,这一幕被一名警察看到了。警察把他们父子带到警察局,训斥了一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地对他父亲说:“你这个做父亲的不合格呀,你应该从小好好教育孩子啊。” 回家后,他父亲觉得,警察说得一点儿没错,应该从小就好好教育孩子。于是,他把秋男叫来,把自己的皮夹往前一扔,说:“来,秋男。你看,那儿掉了一个皮夹。当你在路上看到它时,眼睛千万不要发亮,也不要加快脚步走过去。记住,要若无其事地接近它,不落痕迹地把随身携带的手帕丢在它上面,然后在弯腰捡手帕时,顺便把它捡起来。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听到了吗?” 父亲一面说一面做示范。就这样,秋男的父亲不仅没有从小禁止他偷窃,反而认真传授他各种偷窃技巧,使他的良知没有机会萌芽生长。所以,他四处作案,不以为耻,反而乐在其中。 在感化院,心理专家问秋男:“当老师教育你不要再偷东西时,你有什么感觉?” 秋男回答:“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张着嘴在吐气的金鱼,说了一堆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神话。” 瞧,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他3岁孩子的教育,结果毁了孩子的一生。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家长:从小给孩子正确的美丑观念,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呢? 1.树立明确的道德标准 父母应着力教给孩子正确的道德标准,使他们掌握衡量自己或别人行为的标准。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作为孩子的行为指南。 2. 让孩子掌握好是非的界限 也就是要丰富孩子的道德知识,使他们对是和非把握得很准。 父母应积极丰富孩子的道德知识,提高孩子的道德知识水平。多:给孩子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述古今名人从小养成良好道德的故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美丑观念,掌握正确的是非标准。 3.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 家庭是培养孩子崇高道德行为的摇篮。孩子常常会以父母的行为为依据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或进行机械地模仿。所以,父母本身应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4.对孩子要诱导 当孩子的道德知识还不丰富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此,父母不应急躁,而应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5.应积极支持孩子的实践 孩子的明辨是非能力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因此,父母应积极地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尤其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献爱心活动”、“保护环境活动”、“尊老爱幼行动”等等,让他们不断地通过对照和比较,发展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