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任性的心理因素表现多种多样,解决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其最终目的是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让它淤积为不良个性。适当选用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进行早期干预。请注意,这些方法不适用已经成为痼疾的任性行为。 讲道理。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及时满足,如暂时满足不了,应和孩子讲清原因。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和孩子讲清为什么不合理,决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 平静第一。在孩子发脾气时,不予理睬,好像没有看见,还做着自己的事。此时平静第一。待他平静下来了,再和他讲道理。家长讲话要坚定、平静,不要祈求或威胁,不要高声叫嚷。 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对年龄小的孩子更为有效,因为孩子年龄小,注意力短暂,给他别的东西,他也可以接受。 处理好“第一次”。注意处理初发行为,比如]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把爸爸的抽屉打开,往外扔东西,要马上处理,对他讲不能这样做的道理,或者用眼神、摇手、摇头表示不满。 及时表扬。及时表扬好行为,让他逐渐分清好与坏、能做与不能做,只是批评不好的行为是不够的。 生活规律。生活有规律,他知道这件事完了该做什么,这样能减少任性。 预告。有时可以给预告。比如出门玩以前告诉孩子今天去动物园,不走猴山那边,不看猴子,只看熊猫、老虎和狮子。 暂时离开。让孩子离开现场,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可能会有用。 幽默。有时可以幽默一下,做个怪脸,把袜子穿在手上,把纱巾围在头上装个老奶奶,他一笑,事情就过去了。 必要时来点“惩罚”。比如,对他的哭闹,谁也不理睬,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时间,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汕着接近大人时,抓住这个时机,严肃地向他讲清不满足他无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任性不对,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只有这个时候,批评才是有效的。 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 提要求。父母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让孩子“蹦一蹦能够得着”,即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孩子怎么付出努力都达不到的过高要求。提出要求时,要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此外,提要求的口吻,应是肯定、亲切的,这样更易于被孩子接受。 加强磨炼。父母减少对孩子的呵护,为孩子提供磨炼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独立意识,从而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循循善诱。孩子的任性行为中有时蕴藏着积极的因素,如3岁的孩子非要亲手为你打伞遮雨,父母应对此“闪光点”加以诱导,既讲清后果,又表示感谢。这样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避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找替代物。孩子任性,有可能是某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例如稻韬玩药箱,他并不知道“药”为何物,他是对那里面各种质地、各种透明或不透明的小瓶子感兴趣,或者对小药丸这样的颗粒状物品好奇。父母可以收集一些卫生、安全的瓶子让他玩,这样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药箱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再成为坏脾气的导火线。孩子不是无缘无故发脾气,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孩子用恼怒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一定要读懂他的需求,不要被孩子表面的怒火搞糊涂了。 将计就计。每个孩子发脾气的表现不一样,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并且达不到要挟你的目的。比如,有的孩子打滚,家长干脆拿一块大毯子,让他打滚,等他“锻炼”了身体,感到累的时候就自动停止了;有的孩子爱摔东西,家长就拿一个耐摔的东西,随他的便,他摔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了。如果他继续做下去,说明他又发现了“新大陆”,应该支持他。同时,这两种行为对他也失去了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