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成功,天分是需要的,但没有人只凭天分获得了成功。父母把天分给予了孩子,而孩子则需要用勤奋把它变为才能。 许多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证明,他们的成就都是来自不懈的奋斗。那些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考上了名牌学校、在运动会上拿到名次、在文艺演出中获奖、在国际比赛中拿下了金牌、在某一领域创造了重大发明的人……也都是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坚持几年甚至一二十年不懈奋斗的结果。 科学家庄纳思•思克正是通过了200次的实验,才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当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前面200次失败时,他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200次的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矢口识。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不认真上课,经常逃学。一天,他又没有到学校,而是东走西逛,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外。 他忽然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水边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便好奇地问她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缝衣针。” 李白一听,吓得吐起了舌头,问:“这么粗的铁杵,要磨到何时才能成为一根缝衣针啊?”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就不可以磨成针呢?”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非常惭愧。从此,他不再逃学,发愤求学,终于成为一代杰出诗人。 球星乔丹在中学阶段先天条件并不好、打球技术也不怎么样,后来,教练之所以同意他进入髙中校队,首先是因为他有比任何人都强烈的意愿。他对教练说,只要让他与校队队员一起练球,他可以不要求上场比赛,他愿意每天为球队扫地、拖地,愿意为队员拿行李,愿意为队员擦汗、端茶送水洗衣服,总之,愿意做所有事情和付出任何的代价;进入校队以后,他又比任何队员都努力训练,用各种方式使自己的身体长高,他愿意每天花3至5个小时练习投球1000次以上,有时候甚至就在篮球场过夜。 正是这种无人能比的强烈意愿,驱使乔丹不断创造出世界篮球史上的惊人奇迹。他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家族从没有人身高超过1.8米,而乔丹竟然长到了1.98米,这也许是因为他成功的意愿太强烈了。 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PS)的发明人——中国软件大王求伯君出生在浙东天姥山区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饱受饥寒的母亲蔡德钦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固执地相信文化知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她见小伯君聪明伶俐,发誓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也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不满7岁的小伯君就在许多孩子羡慕的目光下背起书包上学了。 12岁那年,求伯君不负众望,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学。但乡中学离家4公里,要跋山涉水才能上学,每天还要自带中午饭。 路远不怕,但每天的午饭却不好解决。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每天早上从锅里捞一勺未煮熟的干米饭,盛到饭盒里。一次,求伯君的大弟长君起得特别早,看见伯君的饭盒里盛着米饭,就闹起了情绪。还是母亲把伯君的几个弟、妹都唤到跟前,讲明了自己的打算。二弟长君发誓说:“阿妈,我一定听你的话,拔草不偷懒!”三弟锡君说:“妹妹年纪小,我会多做些的。” 伯君知道家里供他读书很不容易,更加努力拼搏。工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他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从此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人在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最优秀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80%是来自于中国中小城镇,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进入大城市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正是这种比大城市的孩子更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欲望,驱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读书。让他们今天可以闯入首都北京,在中关村希格玛大厦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机构中拥有自己的位置。 如果一个人只是“想要”卓越,“想要”达到目标,而不是“一定要”卓越,“一定要”达到目标,那他十有八九还是无法卓越,无法达到目标。“想要”和“一定要”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是“想要”的人,他今天想一下,一个星期想一下,一个月想一下,一年想一下,这样他就不会去行动。即使行动,也不是持续的行动,或者是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这样的人是难以卓越、难以取得成功的。而“一定要”的人,则是时时想、天天想、年年想,想尽一切办法。他们每日甚至每时都在努力,都在做与实现愿望有关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他们都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一定要”成功的人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背水一战、没有退路的状态下。这时,他们的潜力往往就会被激发出来,就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天才在于勤奋”,如果没有勤奋,即使再聪明的天分,再好的学习条件,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做家长的,一定要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让美好的理想化作日复一日的具体行动,并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