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尊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诸如技能、外貌等特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一个人有了自尊心,才能把追求自尊的意识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才会自强不息,从而迸发出一种追求成功的热情。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勤奋,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尊自强的精神。 自尊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孩子的自尊心可看做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美国的心理学家巴巴拉•伯杰则直截了当地说:“自尊就是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掌握自己和周围的问题。”这种认为自己可爱和有能力的感觉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现在和将来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决定一个孩子的创造能力、进取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不同的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长得美,有的孩子长得丑;有的孩子身高,有的孩子体胖;有的孩子做事灵活,有的孩子反应迟钝等等。让成人对自身的一切如愿都就很困难,更何况孩子呢?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给他的评语,所以父母的教育方法之一便是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意识,都渴望被尊重,尤其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施展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受到过多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讽剌、挖苦,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一旦受到了伤害,孩子就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而自暴隹弃的孩子,往往会招来老师和家长新的责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著名的学校心理学家迈克尔•马丁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有着健康自尊心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其有如下的表现: 缽相信自己做事能成功: 斗喜欢学校; 蚌愿意与同学交往,并感到很快乐; 砵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有信心能克服。 而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则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 缽学习成绩不好: 斗不愿意与别人交往; 斗精神消沉,缺乏自信心; 畤畏缩不前,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竑经常苛求别人,容易产生对他人的消极想法。 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做家长的要首先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最初的自尊意识就来源于父母对他的尊重。因此,家长要多说鼓励、肯定孩子的话,像“你真棒”、“你一定能做好”、“你虽然这次考得差了点,下次肯定能考好”……而像“你真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呀”、“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道你是这副德行,真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父母的口中消失。 下面的故事中,小萍的自尊心就在妈妈亲切的话语中得到了保护。 “妈妈,我们同学说我长了个扁鼻子,非常难看。” “小萍,他们真的是这么说的吗?这太伤你的心了。” “妈妈,我的鼻子是真的很难看吗?” “嗯,让我来看看。鼻子是扁了一点,但并不难看呀,你其实是很可爱、很讨人喜欢的。” “谢谢妈妈。” 然而,下面这个母亲的做法就不是那么妥当了。 胖胖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可以,但就是有些逆反心理。一次吃饭时,他把菜汤洒到了裤子上,妈妈叫他脱掉裤子,换另一条。可他倔劲儿上来了,就是不去,后来干脆拽着裤子躺到了地上,撕叫着。家里正巧有几位客人,妈妈气得把他的衣服剥了个精光,又把他的小屁股打得红肿起来。家长的面子虽然挽回了,但却产生了副作用:从此胖胖不怕羞了,居然不穿衣服也在别人面前跑来跑去。就这样,孩子的某些自尊,就在家长对他不经意的不尊重间消失了。 父母有哪些行为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呢? (1) 老是责骂孩子。亲子关系最忌讳的莫过于家长口头的揶揄与讽刺。孩子的心头是很敏感的,他可是会记在心里。如果一个幼小的孩子学会骂“你这个白痴”、“笨蛋”、“傻瓜”、“你很蠢哟”、“你这只猪”时,人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围绕着这个孩子的外在世界是什么了。外在世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很少赞美孩子,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如果父母老是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批评自己和身边的人。 (2) 总与其他孩子比较。父母总喜欢“比较”,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比身高、体重、皮肤,比先掉牙、先说话;孩子大了,比的项目又更多了。但是家长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的地方在哪里”,也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实,跟别人比是很辛苦的,因为人与人是不—样的,怎么会比得完?可是,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别的,他是会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价值的! (3) 不让孩子实践。有的父母总是“爱子心切”,代劳各种杂事,剥夺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试想,如果自己被大人看成是一种“负担”时,自己的感觉会是什么?会喜欢自己吗?会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吗?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吗? 父母是孩子良好自尊心的重要培育者。父母的接纳、尊重、关怀、无条件的爱,以及真诚的赞美与肯定,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是孩子建—我形象的重要来源。当孩子能将这些养料都内化时,就不用仰赖他人的肯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