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菊是在幼儿园大班,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母亲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地说:“再睡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父亲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不起,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负!”父亲心中有数:孩子虽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也不用催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女儿早巳经骑车上学去了。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妈妈”或“爸爸”就万事大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压力重重,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亲人建造的水晶宫,走向社会,就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难以生存,难以适应社会。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能力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缺少独立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帮助,性格优柔寡断,难作决定。在学校,他们表现为听老师的话,将老师的要求奉为圣旨,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事事让父母包办,动手、动脑能力极差。 从心理学角度讲,婴幼儿对妈妈的依附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然而,当他们学会了说话、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外界时,就会藐视外部的控制,而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要获得自主性。如果稍大一些的孩子仍然依赖父母,离不开父母和家庭,长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竹笋脱掉了层层外衣成为竹子一样,需要一点点地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父母要知道如何在恰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脱去父母保护层。如果孩子三岁开始不能顺利地从依赖期过渡到独立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 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 有个家长干预过多,多到为孩子擦屁股的事情,也要一直管到四年级的程度。最后亲戚朋友提出批评了,家长才去找孩子谈“自理”。结果没想到孩子竟坚决不同意,家长生气地质问道:“你自己的屁股为什么自己不擦?”孩子居然理直气壮地答道:“因为太臭。” 看来包办过多会出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后果,是家长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孩子过分依赖家长,与家长的这种过度包办或“关注”有极大关系。家长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已能自己吃饭,却害怕他打翻碗,弄脏衣服,把饭勺抢过来喂他。对已经很大的孩子还要帮他穿衣服,去给他洗脸、洗脚。这样,孩子会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所以,家长一定要克服以上表现,凡是孩子自己的事,都要让孩子自己去做。“懒”父母才能培养勤快孩子。 把问题交给孩子 “妈,学校今天郊游,我穿什么衣服?”“爸,这个字什么意思?”经常听到孩子们这样问,好像他们没有头脑,孩子们过分依赖家长的确已成为很严重的问题。教育专家提出,要改掉孩子这一毛病,可以试试把问题交给孩子。 比如,让孩子自己根据天气选穿衣服,促使孩子时刻关注季节气候变化,增长自然知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让他査字典,久而久之他会明白字典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从此他的自学能力,还用怀疑吗? 除了把孩子自身的问题交给孩子,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家庭问题也交给孩子,与孩子一道讨论解决的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被采纳,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的自信心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给大一点儿的孩子买衣服,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选购什么款式,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服装的价格。孩子的审美情趣、经济意识就是在不断地对比和选择中培养起来的。 但把问题交给孩子,并不是说家长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这需要家长倾注更多的心血,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把问题交给孩子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积极诱导,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从问题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孩子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就增强了。 对孩子的要求应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或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在幼儿期间,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肢体活动的能力增强,相应地自主性也开始发展,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许多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过去,玉琳每天早上都要百般催促8岁的儿子洪冰去上学:“到点了,赶紧起床、收拾书包!”“吃早点,上学别忘记带书!”但是,不管她如何着急,儿子依然不紧不慢,好像上学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倒是玉琳急得不行,一旦估计孩子要迟到了,就赶紧打车送孩子去学校。面对这样的孩子,玉琳很烦恼,有几次她很粗暴地对洪冰大喊大叫,批评他的慢慢呑吞,但儿子依然不紧不慢,我行我素,如果批评重了,他还有些不满和愤怒。为此,玉琳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做出决定后,玉琳把洪冰上学能走的路线详细地侦察了几遍,帮助他制订好了可以安全到达学校的路线。在与儿子一起外出的时候,向他有意无意地讲解一些交通常识。通过近半个月的精心策划,有一天玉琳在和洪冰的交谈中,向他解释说:“为了送你上学,妈妈总是耽误上班。以后,妈妈不能再迟到上班了,以后如果你再起来晚了,就要自己去上学了。”然后把有关的交通常识、注意事项、去学校的路线,给孩子说明。 这样安排之后,玉琳就可以准时去上班了。当洪冰像平常一样上学迟到时,就变成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妈妈的问题了。晚上回来,她会对儿子因上学迟到而受到批评的感受表示同情。她这样做,就是让儿子知道,迟到是他自己的责任,应该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