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里很不高兴,成绩也总是没有起色。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彳门真教不好你的这个儿子了。” 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的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对于儿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就让儿子自己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爱迪生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爱迪生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髙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 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面纳凉,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孙漂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 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爱迪生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3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母亲送给他的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著。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是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以及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而他这种好奇心的培养和发展,完全得益于母亲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里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母亲都习惯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对此非常好的佐证。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里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母亲都习惯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对此非常好的佐证。 孩子的好奇和创造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母亲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 因此,母亲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多给孩子创造“512错”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