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在我们这个爸爸圈里很出名,大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喜欢听他的建议。他不但会给我们推荐一些很简易但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仔细探讨其中的理论,让我们更觉得大有益处。 下面讲几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一个男孩都已经6岁了,还每天哭着喊着要和妈妈睡,家人束手无策。我们劝他们下狠心,爸爸却说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但孩子能够声嘶力竭地躺在地上哭到夜里2点,都快虚脱了也不肯起来,直到家长妥协。杨老师说,你们儿子一定是以前先哭到11点,然后你们就妥协了;下次就哭到12点,你们依旧妥协;所以才会哭到2点。这个爸爸苦笑说没办法了。杨老师说交给他吧,5分钟解决。我们所有人都不信。 当天晚上,杨老师去这个朋友家敲门,爸爸按商量好的办法带着儿子一起来开门。杨老师一脸严肃地说:“王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儿童自己睡协会’的秘书长。根据我们协会的规定,中国的儿童—男孩应该最晚从3岁起,女孩从3岁半起自己睡。而您家的王小宝小朋友已经6岁了,还一直和妈妈睡。所以我们今天需要把他接到营地去统一管理,直到他能够自己睡之后再送回来。”说完,杨老师抱起王小宝就向楼外走。 小宝还没进电梯就大喊起来:“爸爸,我今天晚上就自己睡!千万别让他把我带走!”杨老师依旧一脸严肃地问:“你是真心的吗?我明天早上要来核实的!” 晚上11点,那位爸爸的电话打过来了:“杨老师真行!小宝磨蹭到10点,到自己屋里委屈地去睡了,可怜巴巴地让妈妈搬个椅子坐在门口,还说千万别进来,不然那位秘书长又该把他带走了。” 还有一位精英爸爸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出国铺路真是费尽心机。为了让他的儿子去美国读高中,他花钱请了最好的中介团队,全家还去当地考察了几次。然而过了不到一年,他的儿子就觉得在国外很苦闷,学习虽然不是很吃力,但生活非常不开心,这位爸爸一筹莫展。杨老师了解详细情况后,只说了三个字:“换宿舍!” 由于同校的中国学生较多,所以学生公寓里中国学生住在一起的现象比较普遍。杨老师的一句名言是:留学的目的绝不仅是文凭,而是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所以业余时间的重要性甚至大过了课堂生活。 利用这位同学假期回国的机会,杨老师和他闲聊了一个小时。这位同学回校后设法换到了和美国寄宿同学一起住的公寓,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不到一年,他不但学习出色,并且是学校很多活动的积极分子,获得了很多奖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就在上个月,我的女儿(9岁)参加学校的圣诞晚会,在妈妈的鼓励下,把自己非常珍爱的姜糖小屋拿到学校与同学分享。但在和大家一起品尝时,姜糖并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结果在晚会结束后,我女儿含着眼泪和老师一起,把其他小朋友丢弃在地上的姜糖片扫进垃圾桶。 女儿非常委屈地回到家,问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她妈妈只能尽力安慰她,但没有效果。 可巧当时杨老师在我家做客,就向我的女儿问了几个问题,然后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两个人就兴高采烈地跑到书房忙起来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见女儿一会儿欢呼,一会儿哭泣,一会儿又鸦雀无声。一个小时以后,女儿拿出来一封信,并且自己配了小插图,题目是《伤心的姜糖小屋》,她用姜糖小屋自述的方式,把今天的经过写了出来。当我看到女儿描述这个小屋是如何被她珍爱,如何小心翼翼地被她一路抱着来到了学校,又经历了晚会上的情境时,也不禁被感动了。杨老师让她第二天把这封信贴在班级的信息板里,并主动告诉老师。 第二天放学时,我见到了一个无比自豪的女儿。老师在全班让她朗读了这封信,还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在读到动情处时,很多小朋友都和她一起为姜糖小屋流泪,几乎每个同学都对她说对不起。班主任老师特意打来电话说,感谢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爱心和节约的绝好素材。 我和杨老师是多年的好友,我知道他从小就是好学生,出国经历丰富,对中西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又加上这几年的事业和家庭教育相关,所以我非常希望他把自己的一些成果写成书,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受益。他很忙,但绝不像自谦的那样懒。无论他给我们这些爸爸出了多少好主意,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时候,能够想到好主意的时候已经晚了!如果每个爸爸都能掌握几个不累又有效的好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导,那么就不需要我来出什么主意了!因为好主意只能短期治标,而好方法才能长期固本!” 也许就是他自己常说的这句话,最终变成了这本书。我觉得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有多懒,无论你现在的孩子多大,花上几十分钟来把这本书读完,都是非常值得的。甚至我觉得其中的一些话,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会同样受益。 短短的几个故事,就算是个记录和推荐,不敢为序。总结一下这本书和很多家庭教育图书的不同之处,也许有以下三点: (1)很多书都是一家之言,是一位妈妈或一位爸爸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而做的个人经验总结,也许会让某些人得到启发,但对另外一些家庭可能情况刚好相反。而杨老师的书,虽然个性鲜明,但讲的却是共性,为你解决的不仅是“术”的问题,还有术背后的“道”,也就是懒方法背后的懒哲学。懂了他的这个哲学,我相信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很多家庭教育图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讲:孩子每个年龄段的特征是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就是用“现在”来配合“现在”。而杨老师在讲:孩子的将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配合什么,是在用“现在”配合“将来”。 这也是我推崇懒爸爸理论的一个理由:我们这些当爸爸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培养出能够在社会上真正立足的成年人,而不仅是拿到毕业文凭的好学生。 (3)我不敢说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涉猎很多,但无论是看过的书还是听过的讲座或见过的专家,所接受的信息量也不小。我只是觉得累:似乎每一条都很重要,似乎每一点都应该使用,可是太多太杂的建议总感觉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杨老师的这套理论和技巧很简单,应用起来也非常有效,可以真正让孩子终生受益。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懒爸爸尽心有限,忙爸爸尽力有限,但是读完这本书,每个爸爸都应该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当个好爸爸并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