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我们为何走弯路? 最近,学英语的问题引起了网友、学者和评论者的讨论,在一项涉及近四万人的网络调查中,认为英语学太多的人以82%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而认为还不够的仅仅占18%。 有报道称,和亚洲许多国家相比,从2006年至2010年的新托福考试中,中国内地的考生总体成绩并不靠前,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国等都排在中国前面。报道还指出:“值得忧虑的趋势是,这几年中国内地的托福得分基本持平,而其他国家都在上涨,一直垫底的日本也涨得很快”。此外,有调查数据显示,在雅思(微博)考试中,中国内地不仅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亚洲的排名也居后几位。而由英孚进行的一项对全球170万18岁以上成年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丹麦、荷兰紧随其后,中国内地仅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在亚洲区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对于学英语、考英语的各种现象,许多评论者和学者都对当前国人学英语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有批评者表示“全民学英语热潮之下,为什么得到的是这样的成绩呢?” “英语学的太多了,却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是许多网友共同的感叹,小学、中学、大学、考研(微博)、评职称,一路背单词、记语法下来,最后又全还给老师了。究竟学的太多还是太少?
对此,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教授邱耀德表示:“从全民学英语上来讲,并不是太多,而是我们的英语教育走了弯路,考试的方法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变成了追求分数,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以考了多少分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这或许是很多人对于学英语不满意的原因。”
分数不该是唯一标准 北京晨报:全民学英语热潮持续多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人觉得英语学的太多了,您怎么看? 邱耀德:从全民学英语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没有太多太少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不可能存在谁能学、谁不能学的问题,也没有说咱们中国这么多人,挑一部分学英语,别人不学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这个工具,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判断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所帮助,这都是每个人自己把握的,没有谁可以替别人把握。我觉得,很多人对学英语的状况不满,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学英语上走了弯路,这一方面,学校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 北京晨报:是什么样的弯路呢?
邱耀德:考试、追分,把分数当做成绩。小学、中学、大学都在追求分数,中考、高考(微博)、四六级都把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考试的提法本身没有错误,作为一种衡量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普遍地追求分数,觉得只有通过考题,才能证明教学成绩。所以说,这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如果仅以分数为标准,那学生就拼命地做题,如果考试的方法是读、听、交流,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去学怎么使用英语。
邱耀德:学英语不能只为了考试 邱耀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大学英语部主任。 学英语——升学,学英语——考研,学英语——评职称……在英语的学习者中,更多的人不是为了使用英语而学习。那么,学英语的因果关系中,究竟是目的先错,还是方法先错?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学习下来,十多年从不间断,但我们却并没有真正学会使用它。
英语究竟是什么?邱耀德说:“英语的本身是应用,作为一种工具,其二是交际和欣赏,这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怎么样扭转学英语的歧路,还原英语的本来面目?邱耀德说:“其实并不是特别困难,考评方式变了,评价标准变了,学英语的状况也就自然变了,这甚至不需要太久的时间。”
英语学习是感性的过程 北京晨报: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结果还是不会说英语,这是很多人都抱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邱耀德:我们在英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幼儿开始,一直到高中、大学都有。人在幼儿的时候,接受和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大量的图片、活动、声音等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但是许多幼儿园,跟家长说,“来我这里,三年保证背会多少单词”,家长也是一样,他会问“怎么我的孩子学了这么久还没记住几个单词呢?”这其实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小学同样如此。小学一到四年级,学习仍旧是感性的,到了五六年级,才开始逐渐形成理性的思维。到了初中,很多人可能觉得兴趣很重要,这没错,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把应用放在首位,学生会说了,有了成就感,自然就喜欢学习了。到了高中,才可以开始背单词。但是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背下来,学生都在硬着头皮背,老师其实也硬着头皮教。因为老师对别人交差,怎么交差?单词记住了多少,语法懂了多少,最终通过考试来证明,分数好,就能交差了。 北京晨报:是应用的缺乏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好?
邱耀德:应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谁也没有考虑过。其实,英语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一个欣赏和交流的功能,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动画片,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比如《音乐之声》、《绿野仙踪》、《侏罗纪公园》等。很少有人用欣赏的方式去学习,而是为分数、为过级学习,这自然导致没兴趣学,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学英语花很多钱,花很多精力,但是却只是一再地做无用功。
英语教学秩序的混乱 北京晨报:应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变呢? 邱耀德:这其实也和教育方式有关,学校很少把活动当做一种教育方式,比如英语角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学习,但是很少有学校做这些事情,只是教学生读书、做题。还有很多校外的学习班,也是如此,觉得学校教的还不够,继续教,这种混乱的英语教学秩序之下,就更难有应用的机会了。 北京晨报: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邱耀德:首先,没有贯穿始终的总体规划,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的总体的教育体系,其二,没有因势利导、及时补充的教育,比如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怎么教,成绩不太好的应该怎么教?老师对所有学生都是同样的灌输。 北京晨报:那么您觉得改变这种现状的困难在哪里?
邱耀德:第一,缺少一个整体的英语教育的思路,决定教育政策的人,应该有清晰的思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英语中真正获得收获。其二,考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考评方式涉及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又涉及教材的问题。比如小学,我们现在有30套左右的教材,各自为政,没有相应的统筹管理。如果权威部门能够通过几年打造一套完整的教材,那么对于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很有好处。
实践比考试更重要 北京晨报:不少网友都觉得,学了很多年英语,考完试就全没用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邱耀德:确实如此,好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的的确确也没用上。我曾经有一个想法,也跟很多人聊过,我觉得我们这么大一个北京,应该建一个全部使用英语的超市,超市里一切文字语言都用英语,主要是面向大中小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得到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作为一个实践的基地,就像军训一样。如果有了实践的机会,一年最少也可以用上两三次,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此外,比如说电视频道中,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全英文的针对孩子的频道,美国小孩早上五点起来就看电视,他们的语言接受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 北京晨报:所以,是否能够得到实践,也是学英语关键的问题之一? 邱耀德:是的。很多是学完以后不出国,生活中又用不到,到最后跟没学没有什么区别。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还没有一种对于英语学习的通盘考虑,如果不出国,学英语对国人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对外国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学,学多学少,是否会对未来有帮助,这都是每个人自己把握的。 ●我们的英语以分数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就是拼命地做题,如果考试的方法是读、听、交流,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去学怎么使用英语。 ●英语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一个欣赏和交流的功能,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动画片,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比如《音乐之声》、《绿野仙踪》、《侏罗纪公园》等。 ●学校很少把活动当做一种教育方式,比如英语角,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学习,但是很少有学校做这些事情。
●今天,我们很多城市都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计划,国际都市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很多人会用英语交流,这样才能名副其实。
扭转英语学习的方向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应该怎么样还原英语学习本来的面目? 邱耀德:教育政策上,应该有正确的引导,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权威机构应该有通盘的、全面的考虑。比如考试形式,从笔试为主变成听说、表达、或者问答、交谈为主,少搞一些卷面上的事情,笔头上的事情。 北京晨报:那么您觉得要实现这样的改变难吗? 邱耀德:其实也不难。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花钱不少,也舍得投入。关键还是在教育理念上,比如把期末考试中的听说和读写的比例反过来,听说占70%乃至80%,读写少一些,我想几年就可以扭转过来。等扭转过来以后,再把比例恢复到一半一半,这样可能学习效果更好。所以说,只要考试的方式转变,评价的标准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很快完成。今天,我们很多城市都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计划,国际大都市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很多人会用英语交流,而不是会用英语写信,如果一个城市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可以流畅地使用英语交流,那么我们的国际大都市才名副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