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最新资讯_

“教是为了不教”隐含的教育智慧

时间:2014-01-19 05:33来源:浙江网教育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典型,几乎无不与这一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自觉实践或者生动体现了这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典型,几乎无不与这一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自觉实践或者生动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投身社会变革发展和文化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思想,其独创性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明确的文字表述,首次公开出现于叶圣陶1962年4月1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实际上,这句话高度概括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圣陶早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中。

  1916年,叶圣陶在上海尚公小学任教时写的《我校之少年书报社》一文即初现了这一教育思想的萌芽。他在该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儿童求学,爰来学校;学校应其求,乃授之以课程。知勉强注入之徒劳也,知利用儿童求知心之事半功倍也,故教授方法采用自学辅导主义,课前令之豫备,课后复令温习,务以养成其自力研修之习惯。”不久,叶圣陶应邀到甪直“五高”(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改革探索,更深刻洞察了中国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所必然带来的教育价值的根本转变。他在1919年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这篇教育改革宣言式的论著中指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绝不是把传统道德和前人知识强制传授给儿童,儿童“人生必须是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人”。

  以确认儿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为根本,从研究儿童的学习天性、本能、特点、规律和我国社会变革发展要求出发,叶圣陶初步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使之获得真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一思想,在他此后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包括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指导中,不断地展开、丰富和深化。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在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现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批判“把学生看成空瓶子”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精辟论断。

  进入新时期,叶圣陶在倡导和推动教育改革中,总结并发展自己的思想,先后发表了《自力二十二韵》、《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鼓励自学成才”及其他》、《读书和受教育》等一系列论著。“教是为了不教”,进一步成为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