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最新资讯_

“熊孩子”出没,家长得管不能惯

时间:2013-12-19 11:10来源:大河报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核心提示熊孩子令人抓狂的力量堪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他们的脑子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规则这两个字;他们好动且破坏力强,无厘头的要求往往惹得父母头疼不已,当领教到这些孩
  核心提示“熊孩子”令人抓狂的力量堪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他们的脑子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规则”这两个字;他们好动且破坏力强,无厘头的要求往往惹得父母头疼不已,当领教到这些孩子的杀伤力,亲朋好友也摆出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熊孩子”会在上课时在教室乱跑,会在酒店餐桌旁踩凳子上桌子,会在客人家中上演“大闹天宫”……“熊孩子”凶猛来袭,究竟是谁之过?家庭生活中怎样让孩子懂规矩、讲礼仪?父母从何处入手,才能培养孩子的服从意识、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

  “熊孩子”携“灾难”来袭

  “熊孩子”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网络上“熊孩子”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好奇心强、脾气倔强、对他人的个人空间不尊重乱翻东西、搞破坏的孩子。

  网友“养小白”吐槽称:近日去逛商场,电动扶梯突然停了,正在纳闷的时候管理人员过来了,跟乘电梯的顾客道歉,然后蹲下用钥匙重新启动了电梯。接着管理人员努力压着怒火跟在一小屁孩后面,直喊“这谁家孩子啊?家长呢?家长呢?”原来是这个“熊孩子”按了电梯的紧急制动按钮……

  网友“月色撩人”表示自己的表弟也是“熊孩子”一个:“我下班回家发现梳妆台上一片狼藉,指甲油淌了一桌子。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让表弟给祸害光了。粉饼、眼影什么的都碎掉了,还搞得一桌子都是。口红断了,显然是用来在镜子上写字时弄断的。”

  今年8月份,人人网“新番吐槽”主页的维护者“新一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熊孩子”的无敌威力,怎样与“熊孩子”斗智斗勇也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事情经过大致是:新一君表姐的柜子里收藏了二十几个“手办”(动漫模型,可拆),但回家后发现基本都被肢解毁坏了,另外价值万元的耳机也不见了,且电脑硬盘中的资料被删,损失约有三万元。而这一切,都是来串门的亲戚家的“熊孩子”闯的祸。

  当“新一君”表姐试图礼貌地和孩子父亲沟通时,对方称小孩子不懂事,坏了就赔,最多愿出500元来赔偿。当“新一君”表姐表示损失过万后,对方开骂了并责怪“新一君”表姐自己放置东西不妥当。交流未果后,“新一君”表姐想诉诸法律解决此事。

  孩子频频闯祸,父母责无旁贷

  “在学校,‘熊孩子’基本代表这样一小类学生:他们具有好奇心和破坏力、脾气倔强、不服从规则、不通情理。坦诚地说,孩子在家怎么闹腾,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管教,那是父母们的自由,但是,如果孩子一路‘熊’进学校,甚至踏入社会还‘熊’,到时头疼的就不只是孩子的父母了。”郑州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小安指出,在国人尊老爱幼的氛围中,向来都有对小孩子的溺爱和纵容成分,总觉得孩子是需要爱护和宠溺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若非情有可原的残障等客观原因,孩子不可能天生就是一副‘熊样’。我们应当注意到,几乎每个‘坑爹’的‘熊孩子’背后,都站着‘坑孩’的‘熊爸’、‘熊妈’。”

  “家庭教育如果不能从小管束住孩子的‘熊性’,最后跟着受害的还是曾经一路撒手不管的父母。在家里孩子不受家规的约束,将来孩子入校也接受不了校规,当孩子踏入社会甚至会触及法律底线。”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表示,一些长大后的“熊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不了环境、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这都是父母无原则顺从孩子,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熊孩子’在家里,通常是家长想方设法去适应孩子。家长有溺爱自己孩子的权利,但每位父母都应深知,任何一个‘熊孩子’,都终有走出家庭踏入社会的那一天,社会没有无条件忍让‘熊孩子’的义务。”

  营造自由而不放纵的成长环境

  自然树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姚辉乾指出,因自然赋予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孩子一切从无开始,从呱呱坠地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逐步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利亚·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敏感力,另一个是吸收性心智。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这段时期被称为敏感期、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孩子在2岁半到6岁时处于社会规范敏感期,开始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姚辉乾特别强调,孩子在2岁多时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只是在探索,如果父母此时有不当定性,孩子就真的会出问题。

  姚辉乾指出,3岁之前的孩子没有服从意识和服从能力,家长的说教根本没有用,但是父母的“身教”很有用。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在不时地吸取周围的信息、行为来构建自己,变成自己内心深处意志的萌芽,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熊孩子’好动有先天因素,更有家庭环境的因素。父母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越早越好,要意识到孩子的规则来自家长,家长的身教起决定作用。在自由的环境里,孩子对于父母制定的规则是不抵触的,父母提出规则的建议时,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并逐渐内化成自身的规则,所以,营造自由而不放纵的成长环境是关键。”

  3到6岁的孩子

  服从能力最高

  3到6岁的孩子已经有服从能力和意识了,他们的服从能力很高。“这时,孩子开始对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显得格外在意。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以为自己讲得好,孩子们很爱听,就滔滔不绝地讲,其实这只是儿童的服从意识在起作用。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已发现自己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他们只是喜欢听成年人的话而已。”姚辉乾说,从上小学开始,这些孩子甚至只听老师的而不听家长的,回家给父母说话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老师说”,有时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简直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了,这让一些父母觉得很不舒服,“处于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孩子,更喜欢服从权威。”

  “父母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则,耐心教孩子辨别是非曲直,并强调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容忍底线,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小,不懂事’,绝不该成为父母为孩子和自己开脱责任的‘挡箭牌’。家长更不能给孩子灌输‘犯了错爸妈扛’的错误思想,让‘熊孩子’有了一‘熊’到底的勇气和底气。”彭熠表示,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对事情进行有条不紊的规划,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父母会忘记或违背一些规则,比如告诉孩子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自己却总是闯红灯。家长一边说教孩子,一边却成为规则的破坏者。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好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帮孩子建立起

  遵守规则的习惯

  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5岁半的小翔和爸爸一起下围棋,小翔求胜心切,不按照游戏规则下棋。一向宠爱儿子的爸爸,这回却翻脸不允许小翔这样做了。他坚决地告诉儿子,规则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改变,若想赢得胜利就要靠自己。刚开始,小翔因爸爸坚决的态度感到不开心,继而大声哭闹,要求爸爸改变规则。但是爸爸并不买账,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小翔只得妥协,老老实实遵守规则下起棋来。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孩子建立起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呢?“在家中设立一个孩子能够接受的、符合情理的家规,这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并唤醒孩子是非观的一个重要开端。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保持家规的公正性,孩子慢慢会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规则中寻求公平,当有人打破规则时要受到惩罚,甚至他可以通过规则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获得安全感。”许小安指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规则意识,切忌强迫孩子去做一些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否则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发展有可能会产生混乱,并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父母通过科学的引导,使孩子逐步建立并完善好的规则,这样孩子就会将执行这些规则变成他的自身需要,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