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帮助有困难的人,希望孩子能成为体贴与主动帮助有需求者的人,究竟该如何培养呢? 父母可带领孩子协助社区服务或捐赠物品,并时时灌输他们“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观念,以此使他们养成主动助人的习惯! 灌输助人观念,“乐于助人”是一个人良好道德的表现,而这有赖于父母从小开始培养。但是,由于现今生活环境的改变,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重蹈自己以前受苦的环境,往往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结果到头来却将孩子变成家中的“小皇帝”。放在一边怕孩子着凉,搂在怀里又怕他们闷热;孩子一哭,父母便开始紧张,生怕他们哪里不舒服或饿着了。 父母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我们小时候的环境不好,现在经济状况许可,所以孩子需要什么我都会满足他们。”因此,孩子若随时都处在被照顾着的地位,他们将很少有机会去关心、照顾他人,甚至很少能为别人着想。 所以,父母不仅没必要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委屈,而且还应设法创造一些分享体验、灌输“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观念给孩子,才能避免他们产生自私心理。例如,每到假日时,可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并体会社会各阶层的辛劳。 此外,当孩子逛商场想买比较贵的玩具时,不妨告诉他们,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不能随便浪费,甚至可请孩子付出劳力来得到玩具,借此体会父母的辛劳,并进一步形成凡事为他人设想与主动助人的意识。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说过:“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带给他们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教育孩子惜福感恩,孩子才会懂得知足,并且也会愿意对困难者伸出援手。 培养爱心从生活做起,为人父母者应协助子女注意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如无固定住处的家庭、独居老人,甚至日常生活必须依靠救济的人们,并积极让孩子加入志愿者行列,以彻底落实行动。 父母切勿以“孩子还小,无法帮忙”或“孩子只需专心读书”为借口,减少他们从事公益活动的理由。因为让孩子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比只知道竞争却没有怜悯心更具有价值及成功倾向,如孟加拉葛拉敏银行创办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就是为了“无贫世界”而努力,打造了微额借贷以帮助贫困人民改善环境,因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来自《父母为什么教出小皇帝》 王擎天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