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学校遇到的事情会不会跟家人讲?你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不能随便让人触碰?有没有你父母之外的大人,经常触摸你的身体?你的老师会经常单独找你谈话吗?”
9月5日,云南省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金牛小学五年级的44名学生,接受了他们人生中第一堂有关“性”的课程。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堂课程表上的常规课程,因为既没有占用主课时间,而且主讲老师也是由女记者担任。 课堂上,学生们拿到了一些卡通版的宣传折页,其中详细讲到如何拒绝“坏人”:不要激怒坏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如果不幸遇到性侵害,首先是保住自己的生命;遇到或者正在被侵害,要立刻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其他家人,要告诉警察叔叔,打110电话,要告诉家长[微博]带自己去医院检查身体;不要保守坏人的秘密,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乡村学校作为开课的第一站?项目主要发起人、北京女记者孙雪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频繁曝出的幼女遭遇性侵案,多数发生在乡村留守儿童身上,所以这个行动优先选择到乡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 女记者倡议保护女童联盟 孙雪梅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海南万宁校长带小学女生开房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类似的性侵事件在各地接二连三地被披露出来,这让她感觉“很愤怒”。 “但是,光愤怒没用啊,大人们必须做出一些行动来保护孩子们,而且非常迫切。我们不可能知道谁是潜在的施害者,但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做好防范,让她们心里有一条自我保护的防线,知道在遇到侵害时该怎么办。”她说。 孙雪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个倡议书,当晚就有十多名女记者加入。越来越多热心的志愿者陆陆续续加入到这个“女童保护女记者联盟”中。其实,除了女记者,这个团队的身后,还有女律师、女教师、女公务员[微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人。 热情有了,想法有了,团队也有了。接下来,就是执行力。 这个公益项目准备做的,就是走进乡村学校开展“防性侵”教育课程,到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地方去,进行知识宣讲,发放调查问卷。有可能的话,还会对受侵害的女孩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 随即,一群一线记者、互联网编辑开始画插画、写教案。从一开始,志愿者们就小心翼翼地进行着相关知识和授课技巧的学习。他们很清楚,这不是一项只有激情就能完成的任务,不能让自己的善意偏离了轨道。为了确保专业性,多位志愿者向北京林业大学[微博]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教师、性社会学博士方刚学习如何教孩子们防性侵,并根据专家建议,形成教案。 “同时,为了保证能与即将的授课对象顺畅沟通,在制作教案和问卷时,我们会特别安排团队中那些有孩子的母亲来把关。”孙雪梅说。 授课行动遭遇专业性质疑 尽管准备已相当充分,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还是让志愿者们“措手不及”。 比如有一次授课,讲到中途让一个女孩总结的时候,说到“爸爸妈妈”时突然哭了。“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我担心她有什么小秘密。不过,事后了解,是因为想爸爸妈妈了,她是个留守儿童。”孙雪梅告诉记者。 此后,她们便注意到这点,在上课时,要说遇到事情要跟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等你信任的人沟通,而不要光说爸爸妈妈,因为很多乡村儿童是留守的,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尽量不要勾起他们伤心。 孙雪梅表示,在她们此次授课的一所学校,留守儿童占到近半数。 由于是偏远山区,当地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对于这样的课程,刚开始时,孩子们很害羞,叫学生上台演示,更是难为情。“但课程上到大概三分之一时,就开始活跃了。” 不过,相比于孩子,大人们的反应则差异很大。上课时,有的老师会在场听,有的不在。“有老师听后跟我们说,上这样的课是有必要,但以前不知道怎么讲,而且他们也知道乡村保守,谈性色变,不好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