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免不了犯错,但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比例,竟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还多。由于父母总会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心态,来掩饰或忽略自己的错误,所以当孩子发现父母犯错却不道歉时,便会开始模仿,进而出现他们不肯面对、不负责任、消极等负面心态。等孩子已到思维发展的阶段时,若父母要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自我反省及道歉,孩子必定会出现反抗心理,甚至以“你做错事也没有道歉”等言语来顶撞父母,而难以树立正确观念。 现今教育要求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其实当自己做错事时,向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并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反而会构建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身示范的作用,还会为孩子树立负责任的形象。 在某次的亲子讲座上,一位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并说了前不久发生的事例: 有一次她发现自己钱包里少了一百元,她当下就认定是儿子拿的,即使孩子一直坚持说“没有”,她仍然不信。甚至,这位妈妈还耐着性子,对孩子“谆谆教诲”,以为这是对孩子的“宽容”(但在我看来,却是认定孩子拿钱的“伤害行为”):“你如果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 后来见孩子否认,她便越来越生气,甚至警告孩子:“未经妈妈允许拿钱,这就是偷!”孩子因被误会而不服气,眼眶甚至泛着泪水,母子俩就这么吵了起来。之后,孩子的爸爸回来了,看见她正在质问孩子“偷钱”的事,便急忙解释道:“钱是我拿的,我只是还来不及告诉你!”后来,这位妈妈才停止对孩子的逼问,但却又补上一句:“孩子,你如果需要用钱要跟妈妈讲,千万不要偷偷拿,知道吗?我每天都有记账的!”结果,这位妈妈表示,孩子听完觉得受到侮辱,一气之下,便甩门进房了。 另外,在讲座上,还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妈妈眼看时钟的指针已指向九点,但女儿却还没回家,因此妈妈相当着急。过了一会儿,女儿回来了,但妈妈还没听孩子解释便开始责备她,只见孩子不发一语,直接进房。过了几天,女儿同学的妈妈登门表示谢意,称赞她的女儿非常热心,看到因拉单杠受伤的儿子,便赶紧协助他去医院治疗。这位妈妈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那天如此武断地批评孩子。晚上,妈妈进到女儿房间,十分诚恳地对自己误会孩子、不听她的解释而道歉。后来,女儿只是微笑地说:“你终于知道了,以后别不听解释骂人了。”接着,母女俩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以上两个一反一正的事例,都能予人启迪。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说错话、做错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在所难免的,但关键是发生问题后父母的处理方式。现今亲子教养专家都一致认为与孩子相处,应是民主平等、不摆架子,错怪孩子就该主动道歉,且要态度诚恳、不要敷衍。 然而,有些父母会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向孩子道歉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当父母向孩子认错时,是树立孩子“有错必改”的揩模榜样,这将使他们由衷地佩服父母的见识和修养,并学会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其从小形成责任意识。同时,孩子也会因此更加信任父母,进而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为孩子描绘“美好未来图像” 么在王蕊、王浩还小时,有一次我听到他们俩在厨房里争吵,王浩跑来跟我说:“爸,姐姐不帮我拿蛋糕!”结果,女儿马上说道:“是你叫我走开的!”我请他们先不要说话,冷静情绪;接着我先听儿子的陈述,再听女儿的说辞。结果,我发现原因是出在这两个孩子对“走开”一词的定义不同,所以才产生争吵。 首先,王浩要姐姐“走开”的意思,是因为她挡到他拿冰箱下层的果汁,但并不是真的要她“走开”;而王蕊则是因为弟弟要她“走开”,觉得他说话不礼貌,所以她就真的“走”了。听完我的解释后,我问王浩:“你知道姐姐不帮你拿的原因了吗?”他点点头表示了解,并道了歉。 接着,我转头看着王蕊,她说:“我知道他说的‘走开’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故意’不帮他拿,所以我也跟弟弟说声4对不起’。”等情况明朗后,两人便又开开心心地吃点心去了。 因为这次的事件,让我发现协助孩子说出内心话,是意识自己错误的关键,他们才能反省进而真心道歉。如此一来,孩子在父母的帮忙下与知错能改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与进步,才能勇敢地迈向未来的美好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