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儿女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家庭时间,以分享当天的故事与心情,不仅能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还可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还记得女儿王蕊刚升上小学五年级时,分享了班上一位同学的故事,而她也从中学到心灵上的满足,远胜于物质比较的道理。 那时是王蕊开学的第一天,她说那天班上相当热闹,并各自形成一个小团体,同学们开心地叙述着这个暑假的新体验。当女儿与同学快乐地聊天时,班上一位喜欢炫耀的男同学突然打岔,中断了他们的谈话,他微微抬起脚,得意地说:“你们看,这是我爸买给我的新鞋,你们知道‘NIKE’这个牌子吗?我脚上这双就是!”随后,便看看其他同学的鞋子,讽刺地说:“这些鞋都没牌子,应该是路边摊买的吧!”说完,便等着别人一起附和,但他看没人回应,也没人称赞他的新鞋,便丢下一句“你们真俗”就回到位子上了。 女儿讲完后,我顺势问她:“你听完这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感觉呢?”只见她马上冋答:“我觉得他是个爱慕虚荣的人,并且贬低其他同学鞋子的行为,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毕竟,我们的鞋子都是爸爸妈妈辛苦嗛钱买来的,他的话很伤别人的心!”听完女儿的描述,我先称赞她的明事理,也借此机会进行教育:“你能体会爸妈嗛钱的辛苦,这点很好!我觉得很欣慰!而从这位同学的言行中,我们能发现他以自己的新鞋为傲.并且以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这种物质上的比较,其实说明了他心灵上的空虚。因此,我们只有在心灵上得到满足,才不会盲目的攀比女儿听完后,点头表示认同,而在她小小脑袋里也慢慢深植了这种观念。 其实,从女儿分享的故事中可以发现,随着时代进步,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提高了,若父母没有加以管教与限制,孩子很容易陷人“品牌误区”,即与同学比较手机品牌、衣服品位,甚至父母开的车也会进行攀比,如此的偏差观念若没有及时纠正,孩子便会出现以“外在”来评断一个人的错误价值观。 根据国外心理学者研究,每个人都有消极心理,而“比较”就是其中之一,它意味着“别人有我也要有,別人好我要更好’’的比较心理,其隐含着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因此,家庭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求父母买玩具给他时,总会说出“XX的妈妈都买给他了,你也买给我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其实孩子因为年纪小,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比较心理,只知道别人拥有他也要有,如果父母拒绝,就会开始大声哭闹,直到妥协为止。但若是一味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望,无限度地供给孩子,只会助长他们贪婪和虚荣心。因此,当孩子开始出现欲望膨胀的心理时,父母应加以阻止并教育其正确观念,以免孩子因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受挫感,并出现不当行为,如偷窃或自杀等。 因此,当孩子还小时,父母应纠正孩子的消费观,杜绝“比较风”的形成。尤其近年来,儿童消费导向已成为商家的炒作趋势,虽然社会风气影响也是导致孩子高消费的主因之一,但若是没有矫正孩子的偏差观念,即便后续开始管教,也会因孩子“习惯已成”而显得相当困难,此时将会助长他们虚荣与贪图享乐的习气,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为了控制孩子的消费限度,父母必须控制其物质欲望,并且不应轻易妥协。例如与孩子逛大卖场时,父母可请孩子对同样物品进行比价,假使妈妈想买优酪乳,可让孩子看看各种厂牌,并分析其价格、品质等,再请他们选择最划算、 最健康的优酪乳,试着培养孩子“货比三家”的观念,学习理财及消费。 近年来,研究学者针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査,发现“吃要美味,穿要品位”的奢侈风气逐渐弥漫在校园中,因此同侪间的比较心态也因而形成。在补习班,我最常见到同学比手机与鞋子,而这些相互攀比的心理与父母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即便有些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凭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造就孩子浪费、虚荣的负面心态。 此外,父母应避免出现“孩子长大就知道自己苦心”的想法,因为孩子若没经常接收正确观念是不会自己理解的,唯有适度制止与引导,孩子才能了解心灵层面的充实是战胜外在攀比的最佳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