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家园共育_

不会选择的孩子没有责任心

时间:2013-10-09 14:43来源:http://yr.89sp.com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有些父母因担心孩子受挫而痛苦,再加上太过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便会以过来人的思维替他们安排好一切,而最常看到的情况就是帮孩子报名才艺补习班、干涉孩子选填志愿,甚至是
   有些父母因担心孩子受挫而痛苦,再加上太过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便会以过来人的思维替他们安排好一切,而最常看到的情况就是帮孩子报名才艺补习班、干涉孩子选填志愿,甚至是未来职业也会帮忙作决定等。在这种没有训练孩子做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会对父母形成依赖,当往后面对重大抉择时,便会出现无助感,并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而丧失信心和勇气;尽管成为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但却不能对自己负责。
   然而,父母经常以其权威或过去的经验来迫使孩子认同,甚至觉得孩子不必多话,只要听他们的指示做事即可,但若是个性极端的孩子就会出现反抗行为,以致亲子间出现嫌隙;若是内向的孩子,则会默默接受父母的决定,但孩子却会因此失去自主能力,甚至难以自己独立生活。
   究竟,父母该在何时让孩子做决定呢?其实,当孩子放开父母的手想自己走路时,便代表他要发展独立意识了,这时就可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布鲁克斯教授表示:“当孩子知道自己有决定权时,便会减少与父母的权力冲突,并学习预测其选择结果的障碍,将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转化为学习经验。”因此,父母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提供其选择的机会,但选择权必须是有所限定的范围,而不是空泛地让孩子做决定。举例来说,准备下午茶的点心时,可以问孩子要吃布丁还是蛋糕;穿衣服时,问她想穿裤子还是裙子,以此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来决定。
   有关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在加拿大的教育研究里出现以下两则事例作对照: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两岁多的儿子当着父母与朋友的面,哭着说不喝柳橙汁,要求像大人一样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同一个孩子,这时已长到七岁。有一次,父母到亲戚家拜访,却因为妈妈要求他吃青椒而大哭起来。
   针对上述孩子哭闹的情形,加拿大教育学者探访上千名父母的处理方式,归纳如下:
   (1) 责备训斥型。通常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因面子挂不住而训斥孩子,借着施行权威的方式来抑制孩子哭闹。
   类似语句:
   • “听话!不许喝可乐(叫你吃就吃)!”
   • “不准哭!真是丢人,这么大了还在别人面前哭!”
   (2) 哄骗利诱型。为了使孩子停止哭闹,以利诱方式来
   换取孩子安静,但事后并没有实现承诺。
   类似语句:
   • “你听爸爸的话,现在把柳橙汁喝了(把青椒吃了),我明天带你去儿童乐园玩。”
   • “你现在不哭,等一下买玩具给你!”
   (3) 迁就型。由于外人在场,为了让孩子听话、不哭不闹,父母不仅迁就孩子,甚至答应他们任何要求。
   类似语句:
   • “宝贝,乖、不哭!不想喝(不想吃)就别喝(吃)了!”
   • “不哭、不哭!我倒可乐给你喝(我现在去买你最爱的起司蛋糕给你吃)!’’
   (4) 回避型。当孩子大哭时,这类型的父母会强制要求孩子回避,不太理会他们的需求或情绪。
   类似语句:
   • “爸爸这里有客人,回你的房间去。快,听话!”
   • “妈妈,你把他带出去一会儿!这小孩太不懂事了!’’接着朝朋友苦笑,表示无可奈何。
   (5) 威胁恐吓型。以威胁恐吓的方式要求孩子听话、不准哭。
   类似语句:
   • “你再哭,等一下叫警察把你抓走。”
   • “圣诞老人最讨厌会哭的小孩,你再继续哭,今年他就不送你礼物了!”
   甚至,还会要求朋友配合搭腔。
   其实,上述五种方式是大多数父母最常使用的说法,且同样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错误教育方式。专家表示,
   父母为什么会教出小皇帝?
   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其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面对第一种问题,建议父母态度温和,但口气坚决地对孩子说:“喝完柳橙汁,你可以喝一口可乐。”而其隐含的选择意义为:“你不喝柳橙汁,当然也就喝不到可乐。”这种说法代表,孩子除此选择外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当孩子选择喝完柳橙汁后,父亲也应实现承诺,微笑地允许孩子喝一口可乐。
   然而,面对第二种问题,父母应以平静且严肃的口吻说:“我们在吃饭,如果想哭,你可以去旁边哭;想坐在这里和我们一起吃,就别哭!”尽管孩子依旧哭闹,父母同样坚持己见,不因孩子的情绪失控而尴尬;其选择权仍是交还给孩子,让他选择是在旁边哭还是继续吃饭。最后,当孩子发现哭闹无用时,便知道唯有理性、合宜地与父母沟通,才能有效解决。
   在整个应对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是具体、明确且民主的,并且不因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尴尬3专家认为,父母不必要求孩子“听从什么话”,只要要求他们作出决定。
   然而,针对孩子两岁和七岁的年龄采用不同做法,是因为两岁的孩子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会用情绪化的哭闹来表示,所以不能认为孩子是“不乖”的行为。而七岁的孩子则因语言发展渐趋成熟,再加上理性的启蒙,因此孩子可从父母的表情、语气来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不哭”。在这个过程里,没有批评、责骂,更没有直接制止孩子哭闹或吃东西,父母只是具体地指出孩子可以选择的行为,以及每种行为的后果.但最终的决定权
   还是交给他们。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但也并非全权让孩子做主,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父母也必须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指正,所以父母心中应有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收放尺度,以确保孩子的品格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